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赫罗图(英语: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简写为H–R diagram、HR diagram或HRD)是以恒星的绝对星等或光度相对于光谱类型或有效温度绘制的散布图。更简单的说,它将每颗恒星绘制在一张图表上,可以测量它的温度(颜色)和光度,而它与每颗恒星的位置无关。相关的颜色-星等图[1](CMD,colour–magnitude diagram)绘制的是恒星的视星等和颜色,通常是针对恒星都在相同距离上的星团绘制。

这种图表是埃希纳·赫茨普龙和亨利·诺利斯·罗素在1910年代创建的,是迈向了解恒星演化很重要的一步。

赫罗图可显示恒星的演化过程,大约90%的恒星位于赫罗图左上角至右下角的带状上,这条线称为主序带。位于主序带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形成恒星的分子云是位于图中极右的区域,但随着分子云开始收缩,其温度开始上升,会慢慢移向主序带。恒星临终时会离开主序带,恒星会往右上方移动,这里是红巨星及红超巨星的区域,都是表面温度低而光度高的恒星。经过红巨星但未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恒星会越过主序带移向左下方,这里是表面温度高而光度低的区域,是白矮星的所在区域,接着会因为能量的损失,渐渐变暗成为黑矮星。

目录

历史的背景

19世纪哈佛大学天文台对恒星进行了大规模的摄影光谱调查,获得数十万颗恒星的光谱,并加以分类,最终完成了亨利.德雷伯目录。 安东妮亚·莫里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一个部分,她依据谱线的宽度来分类恒星。赫茨普龙指出,以窄谱线描述的恒星自行比同一光谱类型的其它恒星小。他认为这是窄谱线的恒星有更大光度的指示,并计算了一些群组的长期视差,让他可以估计其绝对星等。

在1910年,汉斯·罗森伯格发表了一张图表,以钙线相对于氢的两条巴耳末线的强度绘制昴宿星团中恒星的视星等。这些谱线作为恒星温度的代理,是光谱分类的早期形式。 在同一个星团中,恒星的视星等等同于它们的绝对星等,所以这张早期的图实际上就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光度图。今天,依然使用相同类型的图来显示星团中的恒星,而无须知道它们的距离和亮度。赫茨普龙也已经在使用这种类型的图表,但直到1911年他才首次在他的出版品中显示出来。这也是使用星团中有着相同距离恒星簇视星等图的型式。

罗素早期(1913年)版本的图包括由安东妮亚·莫里分类,经赫茨普龙确认的巨星,以及当时已经测量出视差的近距离恒星,和毕宿星团(附近的疏散星团)以及一些移动星群中的恒星;这些都可以测量距离,从而获得这些恒星的绝对星等[2]

视频

赫罗图 相关视频

从赫罗图看恒星的演化
女天文学家的贡献!哈佛光谱分类与赫罗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