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娘家(一個火槍手)
作品欣賞
走娘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地處鹽城西北片區的濱海、阜寧、響水三縣,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素有「濱阜響,窮的叮噹響」的說法。
母親的娘家就是這「濱阜響」中的帶頭大哥——濱海縣。
儘管北枕黃河故道,南面射陽河畔,東臨黃海之濱,中有蘇北灌溉總渠穿引而過,但那個時候的濱海,糧食生產仍然以小麥、玉米、山芋等旱地作物為主。因此,山芋就成了人們餐桌上常見的主食,連濱海方言都被戲稱為「山芋腔」。
那個時候,濱海姑娘做夢都想嫁到「大河南」(射陽河以南),拔掉「窮根子」。
母親在娘家排行老末,也是唯一一個遠嫁「大河南」的女子。每年麥熟稻收的時候,外公都會趕過來幫着母親收割莊稼,耕地播種。
母親娘家的村子叫王莊村,離我們村有70多公里。如果乘坐公共汽車的話,要繞行很遠的路程,還要倒幾趟車,十分不便。因此,出行的基本方式除了騎自行車就是步行。外公不會騎自行車,所以只能選擇步行。
每次來我家時,外公都會起得很早。揣上兩隻饅頭,趁着天際的微光匆匆而行。渴了,就喝上幾口河水。餓了,就啃上兩口饅頭。累了,就坐在路邊歇一腳。直到下午兩三點鐘才能抵達我家。
當外公的身影出現在家門口的時候,母親既高興又心疼,趕忙張羅着燒些水給外公泡腳。外公總是不緊不慢地拿起旱煙槍,在他那快要磨穿的「千層底」上用力的磕巴幾下,重新裝煙點火,愜意地吸上幾口,然後再脫去鞋襪,把那滿是水泡的雙腳,伸到熱氣騰騰的水盆里泡上一泡……
農忙結束了,外公也要回去了。臨走時,他總是要向母親問上一句:「什麼時候走娘家啊?」
……
初冬時節,棉花已經全部歸倉,麥子也長得綠油油的,地里基本沒有什麼要忙活的了。村里那些從濱海嫁過來的媳婦們就時不時地聚在一起,商量着「走娘家」的事。對於她們來說,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因為走娘家是展示自己婚後生活的一面鏡子,所以她們格外重視。那一天,她們必定要穿起最漂亮的衣服,燙着最流行的髮式,抱起自己的娃子,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摟着奮力騎行的丈夫,幸福地走娘家。
母親和大伯母的娘家在一起,因此,兩家人通常結伴騎行走娘家。比起步行,自行車的速度自然要快很多,通常上午七八點鐘出發,午飯前後就能到達。到了娘家的村上,左鄰右舍們熱情地招呼母親和大伯母,還不忘對着我們調侃一通:「射陽的小蠻子們又來了。」
接下的日子裡,舅舅家的表哥表姐和村子裡那些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就會領着我們滿村亂竄撒野。我們在王莊小街上餵驢子,在土坯磚牆裡挖野蜂,在學校操場上扣麻雀,在黃河故道邊打水漂……
日子久了,這走娘家的路也就認下了。
1992年,我已經11歲了。放暑假時,想起跟着大人們走娘家的那些歡樂時光,內心裡便蠢蠢欲動。於是,我攛掇着同齡的堂哥以及9歲的弟弟,「要求」母親和大伯母走娘家。不巧的是,由於家中有事,大人們一時半會脫不開身。
眼看着自己的如意算盤就要落空,我靈機一動,提議由我們兄弟仨騎車結伴去濱海,堂哥和弟弟也趕忙隨聲附和,拗不過我們的一再請求,母親和大伯母心頭一軟,便勉強同意了。
我們趕緊推上自行車奪門而走,唯恐遲疑片刻她們就會反悔。一上路,我們就拚命地蹬着腳踏,恨不得要把車蹬得飛起來,還時不時地扭頭張望,看看後面是否有「追兵」,比那飛馬過檀溪的劉備還要慌張。直至渡過了射陽河,幾顆懸着的心這才落了下來。
我們沿着記憶中的路線前行,進入濱海地界以後,穿過蔡橋鎮,直奔灌溉總渠大堤,下了坡,再乘兩次渡船,翻過一道長長的坡,沿着鄉間小路繼續向前。
微風吹過,道路兩旁的白楊樹沙沙作響,像是禮讚我們這些勇敢的少年。漸漸的,水碼頭上淘米的女人們多了起來,土坯屋頂上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一路騎行的兄弟仨早已飢腸轆轆。陳濤街頭,隨風而至的滷肉香味使人寸步難移。我們不約而同地跳下車,大膽地走過去點上一份,配上幾碗大米飯,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飯後,我們跨上車繼續向北行進。不知過了多久,終於看見了通往八巨鎮的那條大路。又行十數里,轉入王莊村方向。
當熟悉的村莊映入眼帘,當親切的臉龐迎了上來,「山芋腔」們眼中「小蠻子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頓時歡呼雀躍起來。這樣的歡呼,既飽含着「初出茅廬第一功」的欣喜,又深藏着「代母省親走娘家」的自豪。
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母親和大伯母竟也隨後而至。原來,我們前腳剛走,後腳她們就開始擔心起來。於是,趕緊跑出去借了自行車,一路追趕過來,直到看到我們的身影出現在王莊村,她們這才放了心。
我想,這大概是她們唯一一次「被逼」着走娘家吧。
這些年來,儘管外公和舅舅先後駕鶴西去,但母親照例要去「走娘家」。在外地工作的我,偶然聽到濱海話,也會倍感親切,總是不知覺地上前嘮上幾句,因為那一聲聲的「山芋腔」里,鐫刻着「走娘家」的洄游基因……
作者簡介
一個火槍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