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走进孔府(凌代琼)

走进孔府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走进孔府》中国当代作家凌代琼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走进孔府

文友们去登泰山去了,而我要领略人文泰山之貌,一窥孔府之颜。让那些平时就在身体里,平平仄仄的儒学隐声,也来个侃侃粘连相遇。也了却我与时间上游的儒学孔府,有一个握手言欢的欢喜。或许,这一相遇,碰撞出的声响,能让深入到骨髓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儒学记忆,生发出我现在讲不明的精神新空间来。我知道,山东曲阜有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三孔是孔子思想物化的完整体系。而我只进一门,以个人之眼,窥见了圣门之貌,当然也就是我的一孔之见了。 ——题记

我直立在孔府大门前,眼盯着门两边柱上悬挂的一副蓝底金字对联匾发呆。“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对联中“安富尊荣”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文章道德”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了“立”字。圣人家的大门对联是绝对不会错的。可眼前怎么解释呢?

由孔子仁、义、孝、道儒学精华力柱为支撑,有厚重思想“名不正言不顺”等语言瓦片,“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思想砖块切成的墙体;以生命哲学和儒学元素为叙述依托;以“里仁为美”和谐之风尚为气象的孔府,是从孔子文字转换而来的精神空间,建筑物象里,都闪烁着心灵正能量的色光。自然物象与审美取向,构成了民间情怀的“故宫”。这里连天接地的建筑群,就是时间的一个通道,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就在这里往返。生命哲学的观照,已将这里打造的风生水起。两千多年来,生命体验、哲学思考、美学与文学都揉和在这民间著名的建筑群中。一方拥有精神太阳光照的圣地,怎会出错。民间情怀荡涤着我的疑惑,儒学的重味,碾压着薄学而不懂的我。

一挂胸牌的姑娘微笑向我走来,人还未到声却先入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声音的音节随脚步由远而近,话语的停顿时,轻声笑语的姑娘已走到我面前。一句孔子两千年口气说过的话,瞬间就缩短了我与这姑娘的心理距离。欢迎你到孔府来。姑娘瞄着我的眼神,试着问,不解对联两个字是吗?我点头默认。姑娘说,也就是“富贵无头,文章通天”之意,这副对联里还有故事呢。孔府,果然气度不凡,连匾额都能挂出故事,飘出文化的霸气来。相传这副对联,是清书法家纪昀的手书。欣然地跨过故事的门槛,一脚就跨过了我魂牵梦绕,有着2500历史的中国第一家——孔府的门槛。

这是一片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其布局分三路:东路即“东学”,为家庙所在地和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地方。西路即“西学”,是衍圣公读书和招待一般客人的场所,有各种厅堂、轩房70余间。孔府主体中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官衙”,设六厅三堂,辖管勾、百户、孔庭族长以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花园,又名铁山园。其平面布局为传统的四合院,全部青砖青瓦,与相邻的孔庙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 能让儒学故乡的节气、阳光和雨水再入孔府,至宋、明、清又扩大了规模。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亩。

三路就在我的面前,脚迈向哪里?怎样解读这土地上的物语。东路建有一贯堂、幕思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我正不知如何时,突然想起了孔子《论语》里的话“守中道而用之”,就不假思索地沿着儒文化的中路向府内走去。

我像读《论语》文字般恭阅孔府家谱“仁爱”构建的精神屋宇。一个大孔府,也就是一部象形、立体的孔子思想多层面再现的体系。一步一步走,一扇扇的心绪之门在悠然打开,我在移步中,就如进入了孔子思想构建的大气象、大气场之中。

入二门,过二堂,来到了孔府内宅。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前上房,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7间。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前上房内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

“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可它就连“八仙”的宝贝都要占为己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看着这幅图画,我自然就想起《论语》里“克己复礼为仁”的话。过去孔府主人过此门,会喊“过贪门”,这幅壁画是告诫子孙不要贪赃卖法,也能算作一条重要的图画家训吧。

孔府里弥漫着孔子思想的光泽,在孔子六艺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的书厅里,我站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组精雕木刻《论语》挂壁面前,看着面积有200平方米的《论语》汉字,感慨万千。木雕《论语》共选有关修身、养性、治国、论证等方面的内容四十一则,九百九十九个字组成,是由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王锡平教授雕刻而成。而孔子杏坛群像就在字前,1:1比例制作的群雕彩塑,集中体现了孔子与七十二贤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情景。面对栩栩如生聚在银杏树下的圣贤们,仿佛有跨越时空,突然有想与他们对话的感觉。我闻到了空气中的香味,还情意缠绵地分离着记忆与文字间距里的想象,人兴奋地处在外来心光色彩的映照之中。人梦幻地走到七十二贤的行列之中,体验并摆弄着圣贤们的衣角,逐字逐句读着“熔古铸今”的大《论语》,“与人恭而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朗读声是否惊扰了时间上游的孔子和他的圣贤们,我想从我的默启里,重新找到我内心灵动,投射到他们脸上的映照。我的这些行动和情感,控制着我平稳地呼吸与专注的目光。

走着,看着,思想与孔府的旧物碰撞着。我的眼睛突然一亮,思想与物体在顷刻之间撞出了火花。在一厢房里,我眼含着孔子46岁看到的“宥坐”而不放。今天的时光之色与昨天的暗红补色着天象,追忆的时光渐渐就充满了时间流水的凉爽。时间隐约出萦系在我心头的故事。

公元前506年,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先哲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满招损,谦受益。孔府安装了“欹器”,借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府的“宥坐”给我联想很多,做人也应如“宥坐”,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此刻午时,孔府后花园里只我一人。坐在环境幽雅,景色美丽比北京故宫后花园还要大的花园里,独享孔府秀色,让孔府的风清理思绪,洗涤自己,在凉风习习孔府的自然里安顿身心,也是我宗教般的情感寄托。

孔府后花园,是文人们的心灵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后经过三次大修,占地50余亩的花园,就是儒学里植物生动的经文。你看这里的假山、喷泉、曲桥、花坞、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坛,其中有山、水、林、曲桥、花坞、水榭、喷泉,还有水中石岛、乘凉的花厅、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等等,凝结着时间上游浓浓的乡音,也淡然经历着人们千年目光的阅读。

眼前,古松柏树群就不断给我青翠的遐想,河水也不断地向我闪烁着孔府水文字的波光,而花园里泥土也向我吐着它的地气。透过孔子身后时间拓展的山水,我感到时间并没有将我们与孔子隔开,那个时代的阳光、雨露,早潜入到乡土之中。我轻松漫步在后花园里,这里的植物与泥土向我呈现着温润与踏实的内质。大有身在花园,意在物外之义。沿着传统的审美,体验着孔府曲径通幽、古老、安静,来自岁月深处的象形,思想处在对仁爱的通感之中。在物化的文字里,我感到了语言的温度,同时也升起一种精神的温暖。

坐在河桥上,人如在画中。孔子思想的音韵,并充盈在这意想的空间。人在这里静思,有如鱼在水,忘其为水之感。这里也真是“养德性”的好地方。两岸树上的鹭鸟在自由滑翔,我听不清它们的小鸣。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叠之中,我视后花园的美声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孔府解说词。

风稍一转换,一片童声由远而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论语 尧曰第二十)------ 朗朗的童声,是人童年的“韶乐”美美阵阵入耳,童声里汉字奇妙的音节, 漂浮在河面上,从我孩童时代的心头弥漫开来。一幅词语的图画,在音韵中次第打开。记忆细部静默松散,我的瞳孔在水面上闪光。诵读声此起彼伏,一阵接着一阵,我的脑海里一个一个复跳着这些《论语》的汉字。

声音与眼睛里的物体随风碰撞,摸索的心性在一种体味中轻叹。声音与梦幻都渐渐消失在水天……这种莫名的消失,只给了我火苗轻舔茶叶炒青的感觉。可我的眼睛里还充盈着活动的物象,这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倾说着我对先人的怀念,对孔子的崇敬与赞叹,也可能是我心底使命的追问之声吧。我沉浸在严肃和怀想之中,在语言文字的美度里喜悦着。生命质感告诉我,孔府的气息正一点一点在我身上游走,也一点一点疏通我的脉搏。在语言文字厚度的意境里关照自然,翻阅情感,真是美不能言。最后,收道于心的还是那个真实的孔子。我想以上那些话出之孔子之口时,一定是浓重的山东口音。

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思想是和谐世界的曙光。怎样用不偏不倚的眼光看孔府,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学习孔家弟子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成了我坐在孔府后花园的思考。

我来孔府最初的目的,也就是想了解孔子的生存状态,日常生活,想喝一碗孔府茶炉烧的水,尝一尝孔府的家常咸菜,像从前入学一样,给孔子神位磕个头。在孔家的生活空间里想象孩子们捉迷藏、过家家等等。想从孔府的日常起居,打开煌煌厚重的孔府史册,从史料中解读孔子的情感寄托。孔子为什么对周朝礼乐制度由衷地佩服,而周成了孔子的事业所在,孔子是怎样从一个早孤,成为鲁国“大司寇”等等。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接近真实的孔子,使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习在艺为“人”的孔子,在生活的细节里鲜亮起来。

可在八卦鼎沸的今天,那个久远的孔子,已被加了许多帽子和装饰。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先圣孔子行教像”,从头到脚都被装饰了。你看身高1.91米的孔子头上着巾,表示天道;脚下着舄,表示地极;腰中佩剑,表示权柄;双手行礼,表示仁爱与和谐等等。孔子从头到脚都奉旨包装了。我不能以我的文字重组孔子形象,那样看到的也不是原本的孔子了。

但我知道孔子既是一位音乐的实践家,又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他问乐长弘,学琴师襄,在齐闻韶音乐,他是一位古琴家,他的“中庸之道”就是来之音乐。“中庸”原作“钟庸”,是周代的一种单击的乐器。中庸的形状像倒放的编钟,可以击三面,但中间音色最好。孔子就以中庸打比方,意思“做人要守中道”,进而创建了“中庸之道”。所以,来孔府不能不听紧紧围绕孔子乐理的每天一次的演出。孔子六艺城艺术团,立足一个“古”字,吸取历代《祭孔乐礼》及《萧韶》等古典乐舞精华,揉进齐鲁民间音乐,他们的古乐舞表演,民族器乐演奏已成为孔府的有魅力的新文化景观。从这些传承的音乐声响里,或许能听出诠释孔子六艺的真声。开花有声,大象无形。想到这里,我起身走出画面,向音乐的灵光门庭走去。[1]

作者简介

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