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漢語成語)
赴湯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
赴湯蹈火,是漢語的一則成語,源出《荀子·議兵》及《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裴松之注引《傅子》。這則成語意思是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氣,不留餘力地前進,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其自身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赴湯蹈火
- 拼 音:fù tāng dǎo huǒ
- 近義詞:出生入死
- 反義詞:貪生怕死
- 成語出處:《荀子·議兵》《傅子》
成語出處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後世由這些典故提煉出成語「赴湯蹈火」。 [1]
成語寓意
赴湯蹈火這個成語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精神,不怕犧牲,不避艱難險阻,才能把事情辦成功。
成語運用
成語用法:「赴湯蹈火」用於形容不畏艱難險阻,比喻奮不顧身。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
運用示例
1、北齊·劉晝《新論·辯樂》:「楚越之俗好勇,則有赴湯蹈火之歌。」 2、唐·周曇《前漢門·周苛紀信》:「為主堅能不顧身,赴湯蹈火見忠臣;後來邦國論心義,誰是君王出熱人。」 3、元·脫脫等《金史·劉炳傳》:「九日,修軍政以習守戰、自古名將料敵制勝,訓練士兵,故可使赴湯蹈火,百戰不殆。」 4、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二十三回:「君臣各有定分。嵩今事將軍,雖赴湯蹈火,一唯所命。」 5、元末明初·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全傳》第十五回:「有三個人,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 6、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小娘子若用得着小可時,就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豈有推託之理?」
成語辨析
赴湯蹈火—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形容不顧個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險。兩者都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意思,但有區別:
1、意義不同。「赴湯蹈火」偏重在不避艱難險阻,語意較輕;「出生入死」偏重在不顧生命危險,語意較重。
2、用法不同。
- (1)「赴湯蹈火」常用來表示心愿和決心,常與「不惜」「敢於」「勇於」「在所不辭」等詞語配合運用;「出生入死」一般不這樣用。
- (2)「出生入死」可以修飾「事跡」「遭遇」「鬥爭」「戰鬥」等詞語;「赴湯蹈火」沒有這樣的用法。
【成語故事】— 赴湯蹈火
成語選自小學語文教材
赴湯蹈火的本意是奔向煮沸的水、踏上火海。引申為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氣,努力向前沖的行為。比喻不避艱難危險,勇往直前、奮不顧身。
關於赴湯蹈火,最著名的故事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寫給朋友山濤(字巨源)的絕交書信:《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與山濤同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在政治上傾向親魏。魏衰落,司馬氏專權後,山濤投靠司馬氏做了官,然後拉嵇康出來一起做官,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也為了抒發對山濤的鄙夷和對時局的不滿,嵇康寫下了這篇有名的《絕交書》。信中嵇康以禽鹿作比喻,說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如果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嵇康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鹿一樣「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嵇康用絕交書,表達出自己堅定的決心。雖然如今我們的生活中,一般不會遇到需要赴湯蹈火的情況,但是歷史是不應該被忘記的,赴湯蹈火的故事和嵇康的精神,也是不應該被忘記的。
參考文獻
- ↑ 赴湯蹈火(漢語成語)的信息介紹
- ↑ 【成語故事】— 赴湯蹈火星貓廣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