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炳
赵以炳 |
赵以炳(1909-1987),生理学家[1],教育家。中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2]。曾在肌肉的渗透性,皮肤呼吸,哺乳动物冬眠与低体温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等方面发表研究论文50篇。对刺猬冬眠的研究享有国际声誉。曾致力于创建中国第一个理科生理学专业,为全国综合大学生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提倡理科生理学科研以细胞生理和比较生理学为主攻方向,对中国比较生理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
出生日期----1909年3月3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生理学家,教育家
逝世日期----1987年12月26日
毕业院校----美国芝加哥大学
我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
赵以炳(1909.3.3-1987.12.26),字玑照,江西南昌人。著名生理学家,我国冬眠生理学创始人。
自幼酷爱读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昌市心远中学,获奖学金入清华学校。1929年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学习,1931年获理学士学位,1934年获博士学位,被接受为Sigma Xi荣誉会员。1935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讲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辗转至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0年转任中正医学院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执教,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生理教研室主任。1955年,应邀出席全苏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第八届代表大会,并在全体会议上作学术报告。1956年,作为中国教育工会代表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同年被评选为出席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1980年,应国际冬眠学会邀请成为该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生理学会主席、理事长,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7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3]。
赵以炳主要从事生理学研究,是我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早年留学美国时,主要从事细胞生理学研究。抗战期间,以滇池盛产的蝾螈进行一系列皮肤呼吸的比较研究,证明蝾螈的肺是有效的呼吸器官,推翻了当时某些国外专著中有关蝾螈的肺只是浮沉器官,没有呼吸作用的结论。抗战胜利后,首次解决了刺猬在实验室的繁殖问题,成功地使刺猬成为新的实验动物。1947年至1951年,在刺猬冬眠生理学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与国际上关于冬眠生理学的研究大致同时起步,有关研究被国外同行认为是冬眠生理学的经典著作。1952年以后,主要从事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研究。1978年以后,恢复冬眠生理学研究,所领导的冬眠科研组成为我国唯一的冬眠研究点。
赵以炳毕生从事生理学的教学工作,1952年在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理科生理学专业,重视生理学基础课的教学,主张教学要精炼扼要,不仅传授知识,更重启发思考,并对理科生理学的改进提出建议,提倡理科生理学科研以细胞生理学和比较生理学为主攻方向。为培养生理学工作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以炳一生共发表各种著作97篇(卷),其中科研论文49篇,译著和生理学科普文章10篇,综述性科学论文6篇,教材和有关资料12卷,其他讨论性文章20篇。主要著作:《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基础》、《基础生理学》等;主要译著:《医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主要论文:Action of Electrolytes on the Dorsal Median Nerve of the Limulus Heart, Paradox Phenomena in the Cardiac Ganglion of Limulus Polyphemus, The Cold Stimu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Neutral Sodium-salt Solutions on the cold Stimulation, Osmotic Properties of Isolated Amphibian Skeletal Muscle, Water Regulation in the Salamander, Studies on the respiration of Salamander, Hibernation of the Hedgehog, Temperature and Activity of the Excited Perfused Heart of the Hedgehog, 冬眠生理:刺猬的冬眠与体温调节,刺猬冬眠的人工改变,自然冬眠,人工冬眠与禁食状态下刺猬血液有形成分的改变,关于改进理科生理学基础课的建议等。
赵以炳,字玑照,1909年3月3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老厦村一个地主家庭。
20世纪初,赵以炳的父亲受到时代洪流的冲击,一改封建家庭的专制旧习,任子女自由发展。赵以炳自幼酷爱读书。毕业于南昌市心远中学时成绩名列前茅。后申请奖学金进入当时培养留美预备生的清华学堂。1929年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学习,1931年获理学士学位,1934年获博士学位,并荣获Sigma Xi会员称号。193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后方,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0年转任中正医学院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工作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生理教研室主任,1987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抗日战争末期的赵以炳先生 |
赵以炳在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他曾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0-1954),中国生理学会主席(1950-1951)、理事长(1951-1954),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55年应邀出席全苏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第八届代表大会,并在全体会议上作学术报告。1956年作为中国教育工会代表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同年被评选为出席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1980年应邀参加国际冬眠学会,成为该会会员。
赵以炳一生共发表各种著作97篇(卷),其中科研论文49篇,译著和生理学科普文章10篇,综述性科学论文6篇,教材和有关资料12卷,其他讨论性文章20篇。对我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享有较高的声誉。
人物简历
1909年3月3日 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老厦村。
1923-1929年 北平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毕业。
1929-1931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31-1934年 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35-1937年 任清华大学专任讲师。
1937-1940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0-1946年 任中正医学院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1952-1987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生理教研室主任。
1987年12月26日 病逝于北京。
名师指点择定生理学科
学生时代,赵以炳对自然科学各科有着广泛的兴趣,涉猎范围从天文、地理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在清华学校学习期间,他的物理学成绩尤为突出,人们以为他将专门攻读物理学,可是他对生物学也有浓厚的兴趣,20年代末,曾翻译过《水,空气和以太波同波纹》,并与彭光钦,杨葆昌合译《普通生物学》,这本书曾被当时的燕京大学选为教材。他是当时清华大学理学院长叶企荪的得意门生之一,叶企荪对赵以炳说,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产物,而各门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赵以炳听后豁然开朗,欣然选择了生理学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专业,并取得了成就。
赵以炳治学十分勤奋。早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做研究生期间,他每年暑假都不休息,利用假期在麻省林穴(Woods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作为R.Lillie教授的研究生主修普通生理学,特别是原生质生理学,先后研究了电解质对鲎(Limulus)的心脏背中神经索自发节律的影响和电解质对蛙骨胳肌的作用。证明在解剖结构上很不相同的这两种组织对电解质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是具有普遍性的生理现象。上述研究共写了论文8篇。他超额完成了学位论文的任务,显示出他年轻时的才华和过人的勤奋。
抓紧时机就地取材开展研究
赵以炳指导科学研究一贯强调要抓紧时机,就地取材去开展工作。1935年赵以炳学成归国时正值抗日战争前夕,华北局势极不安定,学校准备搬迁,但他仍然抓紧时间,使在国外学习的科研成果尽快在国内生根,开展了电解质对蟾蜍骨胳肌作用的研究,并开始探讨肌肉的渗透特性,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8篇论文。1938年清华大学由长沙南迁昆明,赵以炳和助手仍不失时机地分别在北平、长沙和昆明测量了一批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指标,研究了海拔改变对中国人红细胞等指标的影响。
抗日战争初期,赵以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科研条件十分困难,但他充分利用残缺的仪器坚持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开展得十分活跃。他就地取材对滇池盛产的蝾螈进行了一系列皮肤呼吸与肺呼吸的比较研究。证明蝾螈的肺是有效的呼吸器官,可以单独维持蝾螈的生命,从而推翻了当时某些国外专著中关于蝾螈的肺只是沉浮器官,没有呼吸作用的结论。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以炳返回清华大学任教,同时在北京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兼授生理学。当时清华大学一无所有,他调剂了三校的简陋仪器,把实验课和科研都开展起来。他选择刺猬为实验材料,因为这种动物在清华园内不难捕获,又有漫长的禁食期,不需要多花钱饲养。从1947-1951年,他探讨刺猬冬眠的生理变化和机理,先后写出关于刺猬冬眠研究的论文11篇。当时他的助手只有叶甲壬和一位工友。但他们竟能对刺猬冬眠的体温调节、呼吸、心血管活动直到生殖周期和实验繁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并提出刺猬以冬眠和生殖相交替而组成完整的生活年度周期的崭新观点。全部工作靠的只是一套纪纹鼓和水银温度计等最简单的生理仪器。有些记录还是靠通宵不寐,守候在冬眠着的刺猬旁,精心观测得到的。赵以炳这方面的研究与当时国际上的冬眠生理学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发表的论文都属于国际上冬眠生理学的早期重要文献。国外有的学者称赞它们是冬眠的经典工作,有些结果至今还被冬眠专著所引用。
赵以炳 非演员定妆照 |
奠定中国冬眠生理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多年来,赵以炳一直坚持对刺猬冬眠的研究,但这项研究却遭到了多次冲击。在这些经历中,赵以炳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对自己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1951年进行思想改造运动时,他的研究被批判为脱离实际的研究,于是,实验被迫停止了。但揭开冬眠之谜始终是他朝夕思索的问题。1956年教研室在广泛开展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抑制的比较生理学作为研究的重点。赵以炳提出了冬眠抑制的课题,恢复了冬眠研究。但工作开始不久就遭到"大跃进"过激浪潮的冲击。1958年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的需要,开展了狗的人工低温生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赵以炳观察到了深低体温应用在心脏和脑机能所受到的限制,于是他再一次提出是否可联系刺猬冬眠研究探讨突破这些限制的途径。遗憾的是随之而来的社教运动,又使这些计划迅速破灭了。尽管未能作出研究结果,但冬眠研究的实践意义却日益明确。这是一个对临床医学,乃至其他多方面的国家建设实际都有着美好前景的科研项目。赵以炳在报刊上写文章,到处周游讲学,宣传冬眠生理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畅想和预言冬眠将用于星际宇航,希望获得社会的支持,争取更多的学者参加本领域的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冬眠研究的基地几乎荡然无存,他的健康在灾难性的折磨中也被摧垮了!
1978年中国知识分子迎来了明朗的春天。赵以炳了解到国际冬眠生理学的进展迅速,而我国冬眠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长期停滞已经远远落后。他十分感慨。但深信冬眠研究终将有用于国家建设。北京大学是我国唯一的冬眠研究单位,他感到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肩负重任。1979年他组织了新的冬眠科研组,招收了比较生理学研究生,亲自讲授冬眠生理学课程,提出了新的科研计划,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列为重点课题。从此,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研究生十多人组成的冬眠科研队伍,迅速地成长起来;冬眠实验室也逐步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武装起来,冬眠的机理研究也较深入地开展起来了。同时还扩大了与国际冬眠生理学界的交流联系,标志着我国的科研成果已踏上国际冬眠研究的学术舞台。这每一步进展与成就都与他的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分不开。有些工作甚至是他在病榻上完成的,反映出他献身于祖国科学事业的忘我精神。
重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赵以炳为培养年轻一代生理学工作者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他被调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后,就致力于创建国内第一个综合性大学的生理学专业,对全国综合性大学生理学的教学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十分重视生理学基础课的教学,从1946年到1956年,他亲自讲授这门基础课达19遍之多。他历来主张讲课要精练扼要,不要只是单纯传授具体知识,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提高自学能力。
他十分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数十年来随着生理学的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1953年他编写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成为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综合性大学交流教材。结合学科的发展,1958年和1966年他曾两次重新改写再版此书(1966年版未及发行)。1979年他又接受了教育部的委托,为综合性大学主编了《基础生理学》教科书。"文化大革命"以后,虽然他的健康状况很差,仍然关心生理学基础课的改革,提出了改进理科生理教学的建议。他认为理科生理学教学的方向任务应该与医学院校的生理学教学有所区别。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理科的生物系应面向整个生物界或动物界。在教学中应以哺乳动物的器官生理学为主,比较动物进化过程中生理功能的演变和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生理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既要有传统的比较生理学和生态生理学的内容,也要讨论各种动物生理功能的普遍规律,即普通生理学和细胞生理学的内容。他认为综合性大学的生理学科研应以细胞生理学和比较生理学为主,以开发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为己任,应反映出中国动物生理学的特色。这些都显示出他对祖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深切关心。
赵以炳十分关心青年生理学者的培养和成长。50年代他在研究巴甫洛夫学说,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学习和实验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著有《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基础》教科书并主编有关杂志。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由全国各校先后派来的大批进修教师。他要求进修教师参加教学,独立进行科研,他亲自听他们讲课,还要求他们定期汇报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并进行指导。
他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他诲人不倦的态度使学生深受感动。这些研究生和进修教师现在分布在全国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已成为具有独立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骨干力量。在时隔几十年之后,他们还念念不忘赵以炳对他们的教导和帮助。
爱国求实的思想风范
赵以炳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老一辈科学家。1948年底清华园解放前夕,赵以炳拒绝了美国亲友提供的全家赴美的机票(他夫人黄玉秀女士原是美籍华裔,全家都在美国),毅然留下来和全校师生一起迎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38年来赵以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科学研究中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他不赞成对基础研究做不合乎实际的否定;他反对把实验材料和政治思想倾向生拉硬扯在一起的错误做法;他不赞成用行政力量片面地拔高一种学术观点,贬低另一种学术观点。他刚正不阿,敢于坚持真理,对当时的一些错误倾向直言不讳,批评错误论点,坚决维护基础研究,包括冬眠生理学的意义和价值。他为他的学生们在这方面能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曾经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他十分欣喜在晚年又迎来祖国科学的春天,他虽长年卧病,但仍然十分关心教师成长、研究生的培养和冬眠科研的进展,他时时铭记在心的就是对祖国的科学事业以及对学生的历史责任。他临终前曾对主任医师说:"现在十三大开过了,全国形势很好,我的最后一个研究生的学习也安排好了,我的子女也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几方面我都放心了,我做人的任务也完成了……"他的思想品德和他的业绩给学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论著
1 Chao I.Action of electrolytes on the dorsal median nerve of the Limulusheart.Biological Bulletin,1933(64):358-382.
2 Chao I.Paradox phenomena in the cardiac ganglion of Limulus polyphemus.Biological Bulletin,1934(66):102-114.
3 Chao I.The influence of neutral sodium-salt solutions on chemicalstimulation.Am J physiology,1934(109):550-560.
4 Chao I.The cold stimu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neutral sodium-salt solutions on the cold stimulation.Am J physiology,1934(109):561-568.
5 Chao I.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 rhythmic activity of thenerve cells in the ganglion of the Limulus heart.Biol Bull,1935(68):69-73.
6 Chao I.Action of electrolytes 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J Cell and Physiol,1935,6(1):1-19.
7 Chao I.Action of calciumandcurare on muscle contraction and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Chinese J Physiol,1936(10):545-546.
8 Chao I.Osmotic pressure and muscular contraction.Chinese J Physiol,1936(10):547-558.
赵以炳 摄于北大燕东园寓所外 |
9 Chao I.Influence of electrolyte content on muscular contractility,irritability and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Chinese J Physiol,1937(11):237-246.
10 Chao I,Chen K T.Osmotic properties of isolated amphibian skeletal muscle.Chinese J Physiol,1937(11):253-270.
11 Chao I.Reaction of amphibian skeletal muscle to calcium ion and theionization of calcium citrate.Chinese J Physiol,1937(12):101-107.
12 Chao I.Action of the chlorides of the alkali earth metals on muscularcontraction.Chinese J Physiol,1939(14):449-455.
13 Chao I,Wang Chinchun,Lin Tsung Min.Notes on certain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rog and the toad.Chinese J Exp Biol,1940(1):339-344.
14 Chu Tsung Lin,Chin Ta Hsun,ChaoI.The red cell count of normal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in Kunming.Chinese J Exp Biol,1940(1):345-348.
15 Chen Keng Tao,ChaoI.Determination of the surface area of salamander.Chinese J Exp Biol,1940(1):349-352.
16 Chao I,Chang Yu Tuan,Chen Ken Tao.Water regulation in the salamander.Sci Rep Nat Tsing Hua Univ,B,1947(3):75-87.
17 Chao I,Shang Chin Er.Studies on the respiration of the salamander.Ⅲ.Oxygen consumption by the cutaneous respiration and the asphyxiation point.Sci Rep Nat Tsing Hua Univ, B,1947(3):106-113.
18 Chao I,Yeh C J.Hibernation of the hedgehog.I.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Chin J P hysiol,1950(17):343-378.
19 Chao I,Yeh C J.Hibernation of the hedgehog.Ⅱ.Respiratory patterns.Chin J Physiol,1950(17):379-390.
20 Chao I,Yeh C J.Temperature and activity of the excied perfused heart of the hedgehog.Chin J Physiol,1951(18):17-30.
21 Chao I,Zhao M,Wei J et al.Cardiac transmembrane potentials inground squirrel at freezing temperatures(Abstract No.138.21)1983.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V.XV:52,1983,XXIXth Congress,Sydney,Australia,Aug 28 to Sept3,1983.
22 Liu B,Zhao M,Chao I.Effect of cold on transmembrane potentialsincardiac cells of the hedgehog.J therm Biol,1987,12(2):77-80.
23 Чжао Ибин.Впияние измемений Функционапън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корыголовного Mозганавн ешнесекреторную Фун кциюподжелудочнойжелезыина всасывание в тонком кишечнике.Проблемы физиологии централънойнервной системы,AHCCCP,1957,591-598.
24 赵以炳,叶甲壬.刺猬冬眠的人工改变.Ⅱ.在冬眠季节用高温防止冬眠的出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5(1):135-142.
25 赵以炳,叶甲壬.雌刺猬的生殖与其周期性活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6(2):367-376.
26 苏沃洛夫,赵以炳.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室1954-1956在人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生理方向的综合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6(2):517-543.
27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室(赵以炳执笔).狗从体温极低状态的恢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9,5(1):99-102.
28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室.20℃以下低体温及低体温性临床死亡对狗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0,6(2):211-215.
29 蔡益鹏,孙久荣,赵以炳等.刺猬的皮肌及其神经支配.动物学报,1982,28(3):226-232.
30 赵以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北京大学推荐交流讲义.北京:高教部教材编审处,1953.
31 赵以炳.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2 赵以炳.《生理学》第二、四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3 赵以炳主编.基础生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4 赵以炳.编者的话.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杂志译丛,1955年第1号.
35 赵以炳.关于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北京大学1954-1955学年教学经验讨论会文集,1955.
赵以炳先生与夫人黄玉秀女士合影 |
[图片网址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
呕心沥血,精益求精
--纪念已故北京大学生物学系赵以炳教授
作者:朱军、张天来
赵以炳教授简介
编者按:本文是1963年光明日报记者朱军、张天来采访赵以炳教授写成的文章《一位认真负责的教研室主任》,后因故未能发表。该文清样由赵老师的学生陈守良教授珍藏多年,在2003年、2007年又进行了补正。经陈老师同意把本文刊载在《北大教学促进通讯》上,并由本刊编辑部进行了适当修改,作为内部交流与学习之用。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老一辈教育家(工作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团结互助的大家风范。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北大精神与传统的形成和延续,今天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生理学家赵以炳教授,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动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十多年来,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对教研室的建设花费了不少心血。1953年动物生理学教研室刚刚建立的时候,只有四位教师和一位工友,十年后的现在,教研室已有一位教授、七位讲师、五位助教和几位实验员与工友,还有三位研究生。从这个教研室还调走了四位讲师和几名干部支援兄弟教研室和教学行政单位。十年前,有的专门组课是请校外专家来兼课的。现在,一门基础课、五门专门组课早已由自己的教师担任,质量逐步提高。赵以炳教授对教研室的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赵以炳教授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他都要审查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他亲自担负一门基础课和两门专门组课的讲授,并指导另外三门专门组课及实验课的教学。他的讲课,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不但是本教研室教师学习的榜样,在全校也为人称道。赵先生十几年来很重视师资培养工作。他抓教师进修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定期检查。这个教研室的师资培养工作,在全校也是非常好的。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指导几位教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冬眠生理的研究工作。另外两个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也经常给予指导,教研室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赵先生平日把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抓的很细致。他经常和教师们交换意见,并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和帮助。教研室内,青老教师之间很团结。
教研室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组织,它的工作虽然包括几个方面,但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教学搞好,提高教学质量。多少年来,赵以炳教授把住这一环。他自己站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教研室内最重的担子:一门全系的共同基础理论课,两门专门组课。在教课中,他坚定地贯彻各项教学原则和要求,认真备课和阅读文献,以自己对待教学任务的严肃态度为教研室树立榜样。
为了教好一门课
《动物生理学》这门课,赵以炳教授教了不知多少年了。而近年来,他对这门课程作了较大的改进,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我们访问的教师和学生,对此一致给予高度的评价。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守良,解放初听过赵先生这门课,去年重听,感到很兴奋,他一直坚持听完。他向记者谈到这件事时说道,赵先生讲这门课有了深刻的变化。有一位六年级的同学也对我们说,他前几年听过这门课程,本来不想再听了,但是他同班的一位同学听了第一课,回来高兴得不得了,说赵先生讲得好极了,于是他也去听了。他听了一次,回来又一宣传,另一同学也去听了。三位六年级同学,重新听一次基础课,不是由于过去学得不好,而是赵先生这次改进教学吸引了他们。
变化在哪里,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介绍各种不同学派的学术见解。比如,在高级神经活动这一部分,赵以炳教授着重介绍了巴甫洛夫学说,同时也介绍了其他学派的学术见解,比如对生理学专家傅腾(美)、谢林顿(英)、藩菲尔德(加)、马贡(法)、维津斯基(苏)等人的科学工作成果,都有了适当的介绍。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不同角度的思考。
第二,赵以炳教授的讲授中,较好的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讲甲状腺生理部分时,他讲明:早在公元前四世纪,《黄帝内经》一书里就有"海藻治瘿"之说,这瘿可能就是甲状腺引起的疾病;接着,他又详细地介绍了各国科学家对甲状腺所作的实验与临床观察,最后归纳说明,现在人们对甲状腺机能的认识能够这样完整清楚,是从生活实践,医学实践中得来的。赵先生在把生理学与医学、畜牧的关系指出来了,又进而说明生理学如何为医学、畜牧业服务。
最后一个特点是,增加了现代生理学当中已有定论的新成就,删去了一些陈旧的重复的内容,认真贯彻了"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听到了现代生理学的新成就。赵先生这次在必要的地方不被原有的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拘束,减少了一些重复之处。例如,消化系统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分。过去的讲授中,每一部分都要讲运动机能、分泌机能、吸收机能,比如胃的这三种机能,小肠的这三种机能。现在,赵先生把消化道分成四个大问题来讲授,即(一)消化道的运动机能;(二)消化道的分泌机能;(三)消化道的吸收机能;(四)消化过程的整体性和中枢控制。结果是减少了重复,反而提高了质量,学生反映很好。
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件为许多教授所称道的事情。为了解决《动物生理学》和《组织学》的重复问题,整整一个学期赵先生同邝宇宽讲师一起,去听一位青年讲师讲的《组织学》,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而且堂堂作笔记,有几次因公缺课,他借来邝宇宽的笔记,自己补上。听完后,再细心地研究在生理学课程中少讲什么不讲什么?比如组织学中前边讲了感觉器官的结构,他在生理学当中,就不再重述组织学所讲的内容,而着重讲感觉器官的生理机能。这样就配合得很好。从今年秋天开始赵先生又与邝宇宽一道在听《生物化学》,之后还准备听《生物物理学》。我们也曾问过赵先生,为了各门课程配合得好,看看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还不够吗?他说只看教学大纲是不行的,大纲只规定了要讲那些内容,但教师到底讲多少讲多深是不知道的。所以真正要配合得好,还是得听课。
《动物生理学》的实验课同样地也作了较大的改进。实验课的学时、项目都增加了,编出了初步的实验指导书。为了加强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他指定实验水平较高的刘次元讲师指导实验课教师的备课活动。最近一次测验证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已得到了加强。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作为教研室主任,赵以炳教授抓紧基础课的教学,付出了多年辛苦的劳动。赵先生1935年从国外留学回来以后就担任生理学的教学,到现在已二十几年,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可以说已经烂熟了。但是,为了重新组织这门课程内容,近年来赵先生经常工作到深夜,赶写教学大纲,准备讲稿。这个教研室的同志们说,赵先生近年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注意世界各国生理学的新成就,其中包括一本有一千一百多页的《医学生理学和生理物学》。从这些文献中,学习与了解到生理学五十年代的进展,为重新组织更新教学准备了条件。
培养年青人
"赵先生真心诚意地想把我们年青人培养起来"
我们访问过的一些教师和研究生,都能说出赵先生对自己有过怎样的指导和帮助。有一位教师说:"赵先生真心诚意地想把我们年青人培养起来。"
赵以炳教授,作为教研室主任,他对于每一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都有比较长远的打算和安排。对他们原来的基础如何,需要作什么进修和提高,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只要进过赵先生教研室门的人,不论是教师、研究生还是外校进修教师,他都会为你立一份档案,其中详细地记载着他们从进入大学以来的历次考试成绩;他们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他们与赵先生谈话的记录,赵先生听他们讲课的记录,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小结、论文报告或者文献综述……这些书面材料帮助赵先生对每个不同情况的人进行有计划地培养提高。当他每次同教师或研究生研讨学术问题,或者帮助他们制订进修计划的时候,赵先生都事先翻阅这些材料,谈话后,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归入档案。有人也许把这种作法看作是增加了负担,但是赵以炳教授却认为,一个人的脑子有限,不能什么东西都牢记不忘,这种办法正是帮助了自己记忆很多东西。正是因为他对教研室每一个成员的业务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对每个人的指导和帮助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赵先生对开课教师要求很严格。
1954年,赵以炳开出专门组课,《一般神经生理学》,周培爱帮他辅导和带实验。这门学时不多的课,他要周培爱辅导了三次,使周培爱在三年中补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深刻地掌握了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才交给周培爱去开。后来,周培爱被调到其他教研室,本来已经辅导过这门课的青年教师刘锦荣是可以接下来的,但是,赵先生还是先自己接了下来。
赵先生找刘锦荣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老先生对年青人说,"现在你上讲堂,可以,可是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你要趁年青的时候,把数理化基础打好,搞搞实验。我身体还可以,课由我来顶。"年青人很受感动。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良好的数理化基础,加之近代实验是用无线电示波器描记神经与肌肉组织的,所以还要掌握无线电的知识。在赵以炳教授的指导下,刘锦荣从1961年到现在,以两年的时间跟物理系的学生一起听完了五、六百学时的《高等数学》,不久还要听物理方面的课程。赵先生还根据这门学科英文文献很多,而刘锦荣的英文水平较差的情况,给他开了一个书目,使他通过大量阅读和适当翻译来提高英文的水平。同时,他还指导刘锦荣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
赵以炳教授自己讲授《动物生理学》这门基础课已经二十多年。现在准备接替他开这门课的是1953毕业的邝宇宽讲师。现在就这样交给邝宇宽,问题当然也是不大的。但是这位老先生对这门生物学系的共同基础课程丝毫不肯马虎,从1961年秋天起,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作了较大的变动,实验也增加了好多个。去年,又接受教育部修订这门课程的大纲和编写这门课程教材的任务。他的计划是:在经过两三年的实践,修订好大纲;编写出新的教材、实验指导书;有一套完整的教具等等,并且邝宇宽切实地掌握好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后,再把这个重担交给邝宇宽。
赵以炳教授也帮助邝宇宽制订了进修计划。从1963年秋天起,邝宇宽第二次听赵先生的这门课程,并且担任这门课程的实验课和辅导。她同时开始读一本百万字的外文参考书,这是赵先生指定的。她还同赵先生一起去听《生物化学》,去年他们一道听过《组织学》,明年还计划听《生物物理学》。这些课程对动物生理学来说是基础。
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工作
对于已经开课的教师,赵以炳教授都要去听课,进行检查。这一制度已经坚持多年了,有时候事先同教师说一下,有时不打招呼就去听了。他可不是一般地听听,他认真得很,详细记录着每一部分所用的时间,每个问题讲解的是过于详细还是过于简略,事后找教师交谈。
有三位讲师同我们谈到,赵先生通过听课,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蔡益鹏讲师说,"赵先生听课,每次都会发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有些内容不是主要的,而我却讲得多;原来举一个例子就够了的地方,而我往往举了三个例子,等等。我过去常争学时,总是说学时不够用,经过赵先生的多次听课,我已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刘次元讲师是教研室内年资最长,教学经验也较为丰富的一位老讲师。但是,他的课赵先生也是要听的。在我们访问赵先生的时候,赵先生从他的档案中,拿出他听刘次元讲课的记录。我们看到,从1957年刘次元第一次开《血液循环生理学》到1962年,赵先生共听了六次。
刘次元过去讲课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肯精确地计算时间。赵先生去听课,给他作了精确的计算,每一部分用了多少分钟。一总结,问题出来了:不该多讲的,讲得过多;应该好好讲的,反而讲得很简单。一次一次地算细帐,帮助刘次元克服了这个缺点。
近几年,提出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以后,赵以炳教授要求青年教师锻炼好实验技能。他自己有时去检查实验课。经常找负责实验室的邝宇宽汇报工作,指出哪些实验不合规格,哪些仪器怎么改建。
上学期,有一次用兔子作消化道运动的实验,辅导实验课的教师和实验员在示教:把兔子的肚皮切开,观看兔子的胃肠道运动,找出几条与胃肠道活动有关的神经,然后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后,有的活动加强了,有的就不动了。通过这个实验,来看神经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但是,在作实验之前,没有找到固定动物的支架,用的电极是不能绝缘的普通刺激电极,结果通电后兔子乱蹦乱跳,几个人又按腿,又揪耳朵,和兔子斗了好大一会。赵以炳看到这种情形,当场没有说什么,事后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你们的示教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实验操作规格是这样不严肃。"他教育青年教师不要为了省事,影响基本技能训练。他还亲自找实验员研究改建仪器设备。现在这种现象在动物生理学实验室是看不到了。
学过赵先生课的一些同志,对于他的考题,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难答,倒不是考题有多深奥,而是你只有对基础理论掌握的很好,才能答得出来。而且每次考试题目不一样。赵先生在同辅导教师研究考试题目的时候,常常要辅导教师当面回答这些题目。你答得好,他非常满意,答一半就不叫答了;你答得不对,他从旁启发、诱导,步步深入,使你自己找到答案。
一般的教研室、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的会议上,很少见到有提问的。1962年的秋天以来,在教学小组会议上,除了研究教学外,赵先生每次都要提些问题,来考考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你谈谈这一章我是怎样设计的?串连它的红线是什么?"这是为了使大家掌握他的教学经验。有时候请一位青年教师对讲课当中的一个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是为了督促大家对课程的新内容掌握得更好些。
教师们撰写的科学论文、翻译的文稿,赵以炳教授从来都是字斟句酌,认真修改。
有一位讲师在同我们谈话的时候,拿出赵先生修改过的一些译稿给我们看。他说:"赵先生让我参加一部大型教科书的翻译工作,他叫我先翻出两三千字,给他看看。不是他不信任我,而是他对工作负责。你看,这是他改的,很细致。原来有的句子怎么翻也不像中文,他一改,就改得很清爽。"这位讲师说,赵先生的这种帮助,对他们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
对研究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
赵以炳教授现在指导着三个研究生。他对研究生要求很严格,指导很热情,很耐心。他要求研究生过好三关:基础、外文、毕业论文,其中对于基础要求特别严格。
赵先生每两周为研究生答疑和质疑一次,除非是特别难的问题他给予解答,一般的问题,他都要一步一步地反问研究生,直到回答不上来。他给研究生指定参考书,叫他们自己去查。他特别注意要研究生抓住基本内容,一发现钻牛角尖,就往回拉。
一位研究生向我们谈起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心脏方面的经典实验,证明在离体的条件下,心脏收缩的力量大小和心肌长度成正比。她对这一实验发生了疑问,在一次答疑的时候,她问赵先生:"在整体内,心脏不能扩大和缩小,为什么运动的时候能够改变收缩的大小?"赵先生的回答是:"你要先搞清楚这一实验是在什么条件做的,怎么做的。你还不知道它是圆的,不能追问它为什么是圆的。到底是这个实验有问题,还是你自己没搞清楚?"导师要她自己再去查查书。这个还有些粗心大意的年青人,为这个问题看了几本书。后来她发现,原来这个实验是在离体的条件下做的,而在整体内心脏运动的规律如何,是另外一码事。
从此以后,这位研究生学习上更踏实了。
在研究工作上,赵以炳教授要求研究生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其中包括动物房的清洁卫生工作,给动物煮食物,喂动物,动物病了要会治疗……有的研究生感到是负担,赵先生说这是必要的锻炼。
研究生在实验上遇到了困难,他不只是听听汇报,出出主意,而是到实验室里亲自察看。邵作华在作"冬眠对刺猬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这个题目时,其中有一个实验,在给了刺猬灯光和音响的刺激以后,预计它应从里面迅速跑出来。可是刺猬偏偏不着急,好半天还蹲在那儿,或者跑起来也慢悠悠地。这可急坏了邵作华。赵先生来到实验室里很快地给她指出原因是:实验室光线太亮,而实验中作为刺激的灯光强度不够,音响的信号频率太高,给刺猬搞得很紧张。邵作华把实验中发出灯光刺激的灯泡换了个大瓦数的,音响换成虫子的叫声,刺猬一下子变得"听话"了,一给信号,它就迅速跑了出来。
参考来源
- ↑ 赵以炳 ,南昌县地名网
- ↑ 赵以炳——我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 ,北京大学, 2006-12-11
- ↑ 赵以炳——我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 ,双鸭山新闻网, 200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