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益
生平經歷
元益8歲喪父,依母親去無錫舅家,從師讀書,皆賴母教。少年發憤學醫,篤信張仲景醫道,為人治病有奇效。光緒八年(1882),慈禧久病,徵求海內名醫,趙元益奉詔北上,抵天津,有司諭太后病癒,天津醫界挽畄元益在醫局掛牌,元益堅辭,仍回上海譯館。
發憤研究醫術
光緒年新陽縣附貢生,20歲補博士弟子員,因其母親被庸醫誤診而卒,遂發憤研究醫術,遂通曉中醫。受表哥華蘅芳影響,兼習算學,又精於格致之學。清同治八年(1869年)應邀入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長達30年,先後譯介西書25種,時人讚譽其"譯學尤精,語通華夷",是近代最早譯介西醫書籍的中國人。
出使英、法、比、意4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上海格致書院學生,參加課藝季考獲優獎。光緒十四年(1888年)與侄子趙詒穀跟他同時中了舉,所以正儀有趙家“一門三舉人,叔侄同榜”的佳話。趙元益中舉後沒有走仕途,卻選擇了科技興國之路,回譯館潛心於翻譯和醫學。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曾作為醫官,隨從出使英、法、比、意4國使館工作,歸國後重返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光緒二十三年與董康等人創立上海“譯書公會”,同年與吳仲韜創立“醫學善會”。 光緒二十年(1894),譯館西士衛理就任駐京美使館翻譯,函邀元益赴京共事,是年冬,患腹疾,醫治無效,歿於北京前孫公園錫金會館,享年63歲。[1]
上海著名藏書家
喜好藏書,以館俸所入,多以購買圖書。早年,太平軍攻克蘇州、常熟等地,他避居於上海,多見古書流散,如黃丕烈“士禮居”、汪士鐘“藝雲精舍”等家藏書,多宋刊元本,他不惜傾囊收羅,重金購藏,數年間藏書竟美富一時,成為近代上海著名藏書家之一。選藏書善本,輯為《高齋叢刊》。王韜逝世後,主持上海格致書院。宣統年間,和兒子趙詒琛於江南製造總局之西,建藏書樓七楹,名曰“峭帆樓”,刻《峭帆樓叢書》18種,《又滿樓叢書》凡若干種。
藏書樓-名曰“峭帆樓”
元益还是一位著名藏书家。凡遇宋元旧刻佳本,不惜重金倾囊购回。数十年间,以馆俸收入积书数万卷,后其长子诒琛于宣统元年(1909)春在上海译馆附近龙华路畔筑“峭帆楼”(七楹)以藏庋。光绪年间,元益择罕见善本14种刻成《高斋丛刻》(现藏北京图书馆),还详细校订了凌嘉六的《温热类编》。此数万卷珍贵藏书后尽毁于民国2年(1913)攻打制造局的战火中,該樓與圖書、板片盡成灰燼,甚为可惜。[2]
子女
元益子二,长子诒琛(号学南),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曾任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编纂主任;次子诒王寿(号颂南)清末太学生,1894-1897年曾留学法国,1902年出使意大利,历任驻意公使馆翻译、一等秘书、代理公使等职。
人物著作
编著《峭帆楼善本书目》1卷、《赵氏图书馆藏书目录》5卷、补遗1卷行世。
所譯著作,側重於西方醫藥、衛生保健方面,有《儒門醫學》、《光學》、《西藥大成》和”《法律醫學》等,其中《西藥大成》是當時最大的一部西藥譯著,《法律醫學》是我國第一部翻譯西方法醫的著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