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
趙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古稱趙州,地處石家莊市區東南40公里,總面積為675平方公里,總人口61.3萬(2017年),轄11個鄉鎮、281個行政村。縣府駐趙州鎮。漢為平棘縣,晉為趙國,北魏置趙郡,曾為趙州治,隋改為趙州。1913年改為趙縣。趙縣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
縣境位於河北平原,光熱充足,地下水豐富,利於井灌,又有石津渠灌溉之利,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時間短,夏冬兩季時間長。東部為沙質褐土,適於雪花梨生長。趙縣農業發達,玉米、小麥是主要糧食產品。特產雪花梨俗稱象牙梨,個大,皮薄、汁多、含糖分高,成熟後潔白如雪,故名,是河北省大宗出口的優質水果之一。
2018年12月27日,經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靈壽縣、趙縣、陽原縣縣城為河北省園林縣城[1]。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
目錄
自然地理
地質地貌
趙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中段的山前沖積平原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開闊平坦。西部海拔高度46.6米,東部海拔高度33.9米,地面坡度約為1/1500至1/2500,相端相差12.7米,受地形、氣候變易、河流改道等因素影響,趙縣土壤為褐土地帶,全縣99.7%的土壤屬褐土類。
河流
境內古代河流縱橫,水量豐沛。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境內尚存洨河、沙河、冶河、汪洋溝、石津渠。除洨河因有石家莊市排出的污水流入常年有水外,其餘均為季節河。
洨河源自鹿泉、井陘兩縣接壤的五峰山,由西北向東南流,自欒城縣龍門村南入趙縣境,經北王里、新寨店、趙州鎮、王西章4個鄉鎮22個村莊,流入寧晉縣境內,趙縣境內河段長20.3公里,流域面積223平方公里。河道曲直、寬窄變化不大。其流量年際內變化較大,汛期流量曾達1390立方米/秒,排洪能力665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較小。
石津乾渠從藁城市自北向南穿過趙縣東部,流入寧晉縣,境內總長12.834公里,東西向的分干有兩條,從乾渠引水出縣境,總長分別為3.5公里和6.5公里。年平均引水1558萬立方米,澆地20.9萬畝次。
氣候
趙縣屬東部季風氣候區暖溫帶半濕潤地區。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時間短,夏冬兩季時間長。春季多偏南風,夏季炎熱,高溫多雨,初秋多連陰雨,中秋天高氣爽,冬寒乾燥少雪,多西北風。氣候條件適宜多種溫帶農作物生長,適宜發展農業、林果業。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趙縣全境面積675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縣耕地面積48151.21公頃,人均耕地1.228畝,比2010年人均耕地1.23畝減少0.002畝,土地資源較為缺乏。
水資源
趙縣水資源主要由地下水、過境水和大氣降水三部分組成。大氣降水是唯一的自產水源。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依靠降雨入滲、河渠入滲、側向補給、田間水回歸四項。過境水包括石津乾渠季節性過水和洨河污水,洨河污水由於嚴重污染,不算做水資源。實際過境水只有石津乾渠水。根據趙縣第二次水資源調查評價報告可知:趙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263.3萬立方米,多年水資源利用量12509萬立方米。地下水動態。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品種較為貧乏。華北石油在大馬村、宋城村鑽探,探明地下埋藏有豐富的硫化氫天然油氣,現封井待采。在趙州鎮、高村鄉、沙河店鎮、王西章鄉沿洨河兩岸的25個村莊有油井120口。
人口民族
人口
2009年底,趙縣有583494人。其中男性301986人,女性281508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7‰。其中趙州鎮人口67888人,韓村鎮人口47321人,新寨店鎮人口31751人,沙河店鎮人口34170人,范莊鎮人口24501人,南柏舍鎮人口38958人,北王里鎮人口43372人,前大章鄉人口43518人,高村鄉人口42169人,王西章鄉人口27953人,謝莊鄉人口69714人。
民族
截至2009年底,全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有少數民族17個,計339人,其中蒙古族99人,回族39人,藏族12人,維吾爾族12人,苗族18人,彝族22人,壯族27人,布依族6人,朝鮮族29人,滿族33人,侗族4人,瑤族6人,土家族6人,哈尼族11人,景頗族1人,土族2人,俄羅斯族1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06%。
經濟
工業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東部突破的戰略要求,趙縣工業園區已晉身第一批省級工業聚集區,生物產業園被確定為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園區。全縣已經形成生物醫藥、化工、紡織印染、造紙包裝、食品調味品、機械零配件製造等特色產業。截至2012年,全縣擁有澱粉及深加工企業36家,澱粉生產能力15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10,並擁有40萬噸液糖、16萬噸結晶糖、10萬噸山梨醇、600噸阿維菌素生產能力,行業年收入40億元。澱粉產業集群被列為省級重點產業集群。行業龍頭企業利民集團和興柏集團被列入全國澱粉20強企業、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紡織印染產業是石家莊市重點產業集群,擁有70餘萬錠、3萬台織布機,年生產棉紗5萬噸,棉布6億米、加工色染漂布2億米,行業年銷售收入近30億元。造紙包裝產業擁有亞洲單機規模最大的河北華泰紙業公司。統萬珍極公司是長江以北最大的調味品生產企業。
農業
全縣糧食常年播種面積107萬畝以上,玉米、小麥是主要糧食產品,年總產量60萬噸以上。趙縣相繼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以來五次被評為全國先進。趙縣雪花梨已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以「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之美譽載入史冊。截至2012年,已有種植面積25萬畝,年總產量5億公斤,曾榮獲國際林博會金獎、中國名優梨金獎、中華名果、中國雪梨王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縣擁有梨果機製冷庫1362座,貯藏能力4億公斤。全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認定面積達到11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
社會
教育
截至2012年底,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99所,共有在校生75343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以縣為主」的教育方針,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的,不斷加大對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先後順利通過了省、市教育督導評估驗收。
衛生
2012年,全縣擁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3家,鄉鎮衛生院16所,農村衛生室281所,民營醫療機構4家。新農合制度運行規範,2012年參合人數46.4萬,參合率97.43%。城鄉低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已建成4家縣級敬老院,擁有床位710張。
宗教
趙縣是一個宗教大縣,是河北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縣內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五教俱全。截至2012年底,信教群眾4.6萬人,分布在全縣16個鄉鎮、辦事處的210個村莊,正式登記備案的宗教活動場所73個。
民俗文化
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眾多,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達7項,包括范莊龍牌會、南寺莊背燈挎鼓、趙州扇鼓、梅花調、何莊武獅、五道古火會、趙縣道情。
其中,《趙縣道情》是分布於趙縣東部的一種說唱藝術,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表演形式為雙人說唱,器具為筒子、串板、架子鼓、長板等,類似於現代評書,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和藝術價值;《趙縣五道古火會》屬民俗類項目,是該縣楊家莊村特有的一種民間信仰,流傳年代久遠,所供奉神像保存完好,個個神采熠熠,栩栩如生,古火會還延續了每年正月十五放焰火保平安的習俗;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項目《何莊武獅》興起於明末清初,將武術與舞獅絕妙融合在一起,在當地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旅遊文化
趙縣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其中國保文物有安濟橋、永通橋、陀羅尼經幢、大觀聖作之碑、柏林寺塔,省保文物有各子漢墓群、宋子城遺址、宋村商周遺址、許家郭漢墓、禪林寺舍利塔、李憲墓,另外還有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禪寺
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這裡一度改為律宗道場,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金朝末年,法傳臨濟正宗的歸雲志宣禪師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為禪,宗風大振。歸雲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當時,截止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這裡先後有圓明月溪禪師、魯雲行興禪師,都是宗門大德,柏林寺由茲氣象恢宏,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寺。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來,柏林禪寺屢遭劫難,殿堂、經像蕩然無存。到1988年這裡重新進駐僧人時,只有趙州禪師舍利塔及二十餘株古柏。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又名安濟橋。趙州橋建於隋代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徑最大、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蹟」銅牌紀念碑。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空心小孔,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永通橋
永通橋又名小石橋此說法是相對於趙州橋而言的,趙州橋在當地又稱大石橋。
小石橋的建造在唐代永泰年間(765--766年),是繼趙州橋之後趙州大地出現的又一座單孔弧形敞肩石拱橋。它東西長34.5米,寬6.63米,拱腳寬6.95米,高6.29米,由20道拱圈砌築而成,比趙州橋少了8道。跨徑23.48米,淨矢高5.14米,橋面坡度為百分之三,近乎水平。小石橋不但承襲了趙州橋的所有優點,還與時俱進地有了新的發展。橋的大拱與小拱之比均大於趙州橋,橋體上四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不僅令橋面更加平坦,便於交通,而且節省石料,減輕了自重,更加利於行洪。這一改進奠定了它在世界橋樑史上的地位。
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位於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岩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趙縣古稱趙州,其標準稱謂應為「趙州陀羅尼經幢」。
歷史名人
李嘉佑,唐代詩人,字從一。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天寶七載(748)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