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趙巷鎮隸屬於上海市青浦區,東與徐涇鎮毗鄰,西與夏陽街道、香花橋街道接壤,南與松江區泗涇、佘山鎮交界,北與重固、華新鎮相依。東距虹橋機場12千米,南靠國家級旅遊基地--佘山,西臨澱山湖風景區。趙巷鎮交通便捷,陸路有「十橫三縱」穿趙巷。橫向有滬寧高速、滬杭高速、G50高速、S32高速、318國道、312國道、北青公路、崧澤大道、滬寧鐵路、滬杭鐵路。縱向有同三國道、嘉金高速、嘉松高速。水路有可通行百噸級貨船的油墩港、淀浦河、新通坡塘等縱橫交錯,是連接江浙兩省的重要水上樞紐。

2011年,趙巷鎮下轄4個社區8個村,全鎮區域面積39.1平方公里,總人口75493人,戶籍人口23558人。

目錄

建置沿革

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置青浦縣時,趙巷地屬青浦。

清宣統二年(1910年),青浦縣劃為16個市、鄉,趙巷屬北鳳天方鐵鄉。

民國5年(1916年),北鳳天方鐵鄉改為北鳳天方鐵鄉區。

民國35年(1946年),全縣改組成27個鄉鎮,趙巷分為北夏、崧聖2個鄉。

1949年5月4日,趙巷地區解放,趙巷時屬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第9辦事處。新中國成立後, 於1949年11月,第9辦事處與第10辦事外合併為餘干區,趙巷為方夏、趙和、崧澤3個鄉。

1955年5月,餘干區分建為余山區、青東區,趙巷屬青東區。

1957年5月,實行撤區並大鄉,趙巷地區為北崧、豐盪2個鄉。

1958年9月,由北崧、豐盪合併成立趙巷人民公社。同年11月21日,青浦縣劃歸上海市管轄。

1984年5月,政社分設,以社建鄉,建立趙巷鄉人民政府。

1999年底,青浦撤縣建區,趙巷為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趙巷鎮區域位於太湖流域下游,黃浦江上游,青浦區的東部,鎮中心東經120°01',北緯31°09',東與徐涇鎮毗鄰,西與夏陽街道、香花橋街道接壤,南與松江區泗涇、佘山鎮交界,北與重固、華新鎮相依。東距虹橋機場12千米,南靠國家級旅遊基地--佘山,西臨澱山湖風景區,滬青平公路橫穿全境,把全鎮疆土分為兩半。鎮政府駐地在趙巷鎮南,距青浦城區約八公里。2017年底,全鎮總面積40.44平方千米。

氣候

趙巷鎮位於季風型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雖春秋兩季稍短於夏冬,但嚴寒酷暑時間不長。每年12月—次年2月初,天氣最冷。最低溫度平均為3.7度,最冷時曾下降到零下10度左右。6月—8月下旬天氣最熱,最高溫度平均為27.3度,最熱時曾達到40度以上。年平均溫度約在15度左右。

趙巷鎮雨量充沛,初夏有梅雨,盛夏有雷、陣雨,春秋季有連綿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044.7毫米左右。全年雨量分配大致是:春季3—5月約占24%,夏季6—8月約占41%,秋季9—11月約占23%,冬季12—2月占12%。7月份降水量最大,平均在290毫米左右。12月份降水量最小,平均在23毫米左右。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下旬。據記載1973年3—5月三次春雨期降雨總天數達35天。1982年8月中旬—10月下旬三次秋雨期降雨總天數達20天。梅雨持續期最長的是1977年,達45天。

水文

趙巷鎮是水網地區,境內河道縱橫,水面廣闊,灌溉便利,水質優良。全鎮現有河流118條,計水面面積6776畝,池塘227隻,計水面面積851畝,合計水面面積7627畝,占耕地面積的17.1%。境內主要河流有七條,「橫三豎四」,即:淀浦河、林密涇、大田涇、新通波塘、新勝涇河、通波塘、崧澤塘,其中最大的是淀浦河。

地貌

趙巷鎮地勢東高西低,地面標高平均在3.2米左右,最高點是方夏村,為4.2米,最低點是金匯村,為2.3米。新通波塘、通波塘、崧澤塘三條大河縱貫南北,淀浦河橫亘東西。[1]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7年,趙巷鎮有農業耕地面積16006畝,其中水稻3500畝。林業總面積11627畝,生態林2359畝,經濟林枇杷2000畝,其他果樹240畝。蔬菜面積1200多畝。全鎮水產養殖面積2709畝。

生物資源

趙巷主要農作物有糧食、油菜、棉花等數十種,蔬菜、花卉,畜禽也品種繁多。另外還有日葵、蓖麻、蘆栗、白木耳等。趙巷鎮域南部的北竿山,屬佘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有700多種植物,有鳥類38種,隸屬7目16科。其中黃嘴白鷺、赤腹鷹等5種鳥類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人口

至2011年末,趙巷鎮全鎮總人口75493人,其中常住人口23391人,來滬人員51451人,境外人員484人。戶籍總戶數7476戶、戶籍人口23558人。

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119947人。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趙巷鎮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2637萬元,同比增長13.8%;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4.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3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全鎮實現稅收收入1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4.8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區鎮地方財政收入4.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6%;實現鎮級結算財力4.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2011年全鎮財政支出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2%。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2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其中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

第一產業

趙巷鎮是一個種植糧、棉、油為主的江南水鄉。2011年,趙巷鎮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2637萬元,同比增長13.8%;實現農業總產值7225萬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種植業產值2792萬元,減少23%;畜牧業產值3079萬元,增長58%;漁業產值1233.6萬元,基本與2010年持平;農業服務產值120萬元,比2010年增長33.3%。全年耕地面積12000畝,其中水稻面積4535畝,有林地5000餘畝,漁塘1500餘畝,蔬菜1000畝。2011年糧食總產量2751噸,其中水稻2581噸,與2010年基本持平。

第二產業

2011年,趙巷鎮完成工業增加值1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完成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工業利潤達到2.28億元。

從經濟類型看,國有集體企業8戶,完成總產值4.6億元,比上年下降4.2%,占工業總產值的6.9%;三資企業23戶,完成總產值13.04億元,增長14.2%,占工業總產值的19.6%;私營企業650戶,完成總產值48.76億元,增長22.9%,占工業總產值的73.5%。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79戶,同2010年持平,實現工業總產值32億元,增長4.13%,占全鎮工業總產值比重48.2%。全鎮「億元產值」企業9戶,實現工業產值17.87億元,對全鎮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7 %。「4+1」主導產業(現代紡織、精密機械、信息電子和印刷傳媒四大高級產業及文體類(休閒用品製造特色產業)全年實現規模產值19.87億元,占全鎮規模產值比重29.9%。

第三產業

2011年,趙巷鎮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3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4億元,同比增長6.59%。全年全鎮共完成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29.3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10.7%。房屋施工面積92.7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上升22.4%;其中新開工面積23.3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上升166.8%。現房銷售面積9400平方米,期房銷售面積78962平方米,完成商品房銷售套數701套,完成商品房銷售額16.3億元。趙巷鎮的商品房銷售累計銷售均價達到18430元/平方米,比2010年19849元/平方米,下降了1419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了7.1℅。[2]

交通運輸

趙巷鎮交通便捷,現有道路總長165.41公里,分別為區級以上道路35公里、鄉道51.86公里、村道78.55公里。現有橋樑146座,其中市政橋樑14座,鄉道橋樑56座,村道橋樑78座。陸路有「九橫三縱」穿趙巷。橫向有滬寧高速、滬杭高速、A9高速、A15高速、318國道、312國道、北青公路、滬寧鐵路、滬杭鐵路。縱向有同三國道、嘉金高速、嘉松高速。水路有可通行百噸級貨船的油墩港、淀浦河、新通坡塘等縱橫交錯,是連接江浙兩省的重要水上樞紐。

社會事業

教育

趙巷教育園區內包含中、小、幼以及成教,整個教育園區,總占地

160畝,建築面積42020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其中崧澤學校中學部建設及改建1850萬元,小學部新建及設備添置5250萬元,幼兒園、成校新建2900萬元。

2012年,教育園區共有教師234名,大專學歷占18.8%,本科學歷占67.9%。中學部有31班,小學部有38班,幼兒園有21班的辦學規模。

衛生

2011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診療總次數110675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48%;出院病人數205人;病床使用率比上年同期增加10.61%。

至2011年底,全鎮共有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共有在編人員49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5名,其他技術人員3名。村衛生室13家,其中中心衛生室2家,一般衛生室10家,在崗鄉村醫生24名。

文化

2005年6月5日落成使用的趙巷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總占地面積2699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0067平方米,總投資近四千多萬元。在功能布置上,中心共設置了文化體育活動 、信息服務、社區服務、辦公配套設施等四大類、二十六個項目。

趙巷圖書館,坐落於趙華路507號,社區文體中心2號樓的1層和2層,面積有1000餘平方米。設有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外借室;少兒閱覽室、低幼兒早教室;社區信息苑;多媒體教室。圖書館擁有28000冊各類圖書,120多種各類期刊;70多種報刊。

趙巷鎮黨委、政府提出把趙巷建設成為「水清岸潔、空氣優良、適宜生活居住、休閒購物、人文旅遊」的優美城鎮的目標。2011年是第四輪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後一年。截止2011年11月,新城經濟一區和二區共有企業129家,完成污水納管118家。對趙興路的老式小區進行改造,完成該處的污水納管(300戶)。按計劃完成新增污水水量1635噸,全年COD消減量87.6噸。

歷史文化

根據考古,青浦縣境約距今7000年前已經成陸,6000年前上海地區已成為長江三角洲平原。崧澤文化距今約4900~5800年,分布範圍大致以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太湖以東地區。

1958年,崧澤農民挖塘時發現古物,後於1961年和1974年兩次有計劃地發掘,挖出古墓100座,還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獸骨、稻種等遺物,經考證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崧澤遺址於1962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在中國考古年會上認定此處遺址介於以嘉興為中心的馬家族文化和以餘姚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間,命名為崧澤文化。在崧澤發現的兩口6000多年前的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豐富,遺有獸骨,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水井。工藝也較先進,其形制沿用至今。

趙巷田歌是農民在田間勞動時唱的一種歌,又稱邀買山歌、耘耥山歌,始源於乾隆年間。解放前,趙巷鎮多數農民多會唱,演唱的形式自成一格,有頭歌、前買、前撩、長聲、後買、後撩、趕老鴉等幾個組成部分。解放後,田歌這一民間文藝形式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使其從田野唱到了舞台上。1953年,趙巷田歌隊代表華東地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被評為優秀演出獎,得並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從1990年代起,曾多次邀請上海的音樂界專家對趙巷田歌進行研討,着重在原田歌的唱腔上進行指導。在2003年鎮文廣中心編排了田歌表演唱《妹依楊柳望情哥》,參加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演出。

相關視頻

一家人——趙巷鎮微電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