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族与靖虏卫(赵永胜)
作品欣赏
赵氏家族与靖虏卫
明正统二年(1437年),靖虏卫(卫址在今靖远县城)设立,地处边地的靖远及其周边地区,迎来了“扃(jiong)鐍(jue)有禁,钟鼓有声,士马精强,部武整肃,而残彝闻风远逃,假息朔漠矣。(《建设靖虏卫碑记》明·罗汝敬)”的安宁局面。
靖远钟鼓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五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段历史,就会呈现出不同景象。好的,就让我们深入赵氏家族,俯拾赵氏家与靖虏卫的历史碎片,透过一个家族的历史遗迹去欣赏一段靖虏卫的别样景致。
靖虏卫的防御体系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由各卫所驻兵和官职构成的机动力量,一类是由卫城、墩台、城堡、边墙构成的工事。靖虏卫创设的同时,周边各城堡建设也在进行,卫、墩、堡陆续完工后,构成了一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防御体系。这里我们谈谈靖虏卫附属各堡。各堡均分布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之处。大庙、哈思吉、索桥、迭列逊、陡城、平滩等堡皆沿黄河而筑,芦沟、沙古堆、永安等堡则修筑于中卫南下卫境要道之处,上述各堡均扼守蒙古人深入卫境要道,而打剌赤、乾盐池二堡修筑于卫城与镇城来往要道之上,以守护卫来往镇城之道路。黑虎岔赵家堡、腰井赵家堡、芦子沟赵家堡、焦家堡、黎山寺堡、吴家水堡则在靖虏卫之南约九十里的黑虎岔沙河一线,形成了靖虏卫的大后方(参见:《边政考》·明嘉靖·张雨)。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堡中,大后方竟然有黑虎岔赵家堡、腰井赵家堡、芦子沟赵家堡这三个赵家人居住地的堡。当时的赵氏家族,主要集中居于这三地,由此可见,在当时整个赵氏家族都是深度融入了靖虏卫的防御体系。换言之,靖虏卫的防御体系中赵氏家族的地位举足轻重。
腰井赵家堡
黑虎岔赵家堡,由靖虏卫守备房贵亲自谋划,亲自参与选址。明正统二年(1437年),房贵一声令下,黑虎岔赵家堡与靖虏卫城(靖远城)同时启工。黑虎岔堡占地五十余亩,成后承担了靖虏卫军需物资储存、军银寄存的特殊功能。在战略上又确保了靖虏卫一旦失守的安全退路。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个偌大的高墙城堡只开一个城门,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古人对军银存放之地的安全设计。有此城堡当初的特殊地位,也就有了赵氏掌门人“梦大爷”一日三上城头、严法治城的千古佳话。
靖虏卫城内修建钟鼓楼的那块地,当初也是赵氏家族的。我无法猜测当初那位捐地修楼的赵氏族人的家国情怀,但当我一见到钟鼓楼今天仍巍然屹立于黄河之滨,我就猛然联想到这位赵氏族人,联想到他的精神和钟鼓楼一样永存。
五个世纪过去,黑虎岔赵家堡还在。站立黑虎岔赵家堡城墙上,我浮想联翩。当年,靖虏卫初创,卫所官兵,赵氏家族等各堡属居民,军民共建,众志成城,墩台城堡,固若金汤。有了靖虏卫,有了墩台城堡,有了卫所官兵,有了如赵氏家族等各堡民众,也便有了朔风不兴,有了边地安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