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赵王陵又称三陵陵墓、温窑灵台位于河北邯郸县与永年县西北交界处,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距邯郸市区20公里,属三陵乡境内,有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它们相距不过2至3公里,其中,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从东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它们是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称其为赵王陵,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北省乃至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 此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社会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1]

目录

历史背景

赵国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郸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灭,计158年,共传八代。这五座陵台七个墓冢的墓主人分别是谁,至今不得而知,5座陵台中有2、4号陵台上面是两座封土,这可能是夫妻合葬墓,这五座陵台七个封土高大的古墓,被认为可能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七个赵王的陵墓。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为邯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经成侯、肃侯,使邯郸得以稳步发展。到公元前325年,武灵王赵雍即位后,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得以称雄,邯郸空前兴盛。公元前298年赵惠文王继位,这也一位非常能干的君主。他重用人才,任人唯贤,出现了蔺相如、廉颇、赵奢等名臣重将,这些人物都是著名的“将相和”、“渑池会”、“阏与之战”等历史记载的主角,被世人传为美谈,使赵国在战国时期的霸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邯郸发展突飞猛进,很快成为全国各地的“大都市”。

到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时,赵国开始走下坡路。由于赵孝成王错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至使长平一战赵国惨败,大伤元气。悼襄王和幽缪王时期,有李牧大将军南征北战,赵国才得以喘息。只可惜幽缪王轻信郭开谗言,将李牧杀害,任赵葱为大将军。无能的赵葱未能抵挡住强秦的进攻,公元前228年,邯郸被秦攻陷,赵幽缪王被擒,赵国灭亡,邯郸成为秦国一郡。

自公元前386年赵敬侯中牟迁都邯郸至公元前228年赵幽缪王被擒,邯郸历经赵国8帝158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不仅是赵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工商都市和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遗址分布

赵王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一号墓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00米,顶部一个神道,长260米,宽60米。二号墓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90米,顶部两个墓丘,墓台西北有完好的散水和铺地云砖,神道是土、石铺成。三号墓南北长180米,东西宽85米,顶部一个墓丘,墓地四周残存用夯土筑成的陵园墙。

邯郸县志对赵王陵的记载是:赵王墓三王:惠文、孝成、悼襄也......。明代举人张锡有谒赵王陵的五律:落日一登台,山河四望开。英雄悲往昔,冠盖入蒿莱。树古风霜惨,秋深猿鹤哀。有怀吾不尽,杯酒重徘徊。

与此地相连的永年境内也有两座墓丘,这样就有五座墓丘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区。大墓丘四周又有无数将军墓。据考古发掘,这些将军墓不止有战国时的,还有汉代的。武灵王葬于插箭岭。但在民间广为传说“武灵王四门出殡,不知灵王哪里埋。”那时,武灵王已注意到墓的保密了,其墓也是个谜。赵氏第八代幽缪王投降秦国,被流放于外地,他未入赵氏坟墓还有可能。所以可这样推断:赵国自赵敬侯迁都邯郸后,经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8代帝王158年,前七位都埋入了赵氏墓区。

葬制和葬俗

根据赵国墓葬的葬制和葬俗,在邯郸县三陵乡和永年温窑的五座赵王陵台,都是座西朝东,东边均筑有“神路”,东西笔直,呈斜坡状自下而上直达陵台。其中温窑1号陵封土最为高大。按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次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在其后的第一、三、五世位于始祖的右方,称穆,第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自赵敬侯始以邯郸为都,此后,赵国各代王侯多葬在邯郸西北紫山东麓一带。如以赵敬侯为始祖墓,则左方即北方为昭,右方即南方为穆。

若居中的为永年温窑1号陵墓,居右的应是三陵村的陵墓,对应的北部虽不见封土,当也有陵墓存在于地下。三陵村的三陵陵墓业经考证确定为赵国的三个国王陵墓,温窑灵台也当为赵王陵墓。其北的聪明山附近也当有赵王陵墓。赵惠文王为敬侯四世孙,故应葬于北部,且称之为“昭”。

诗词纪念

赵王陵位于永年县,赵陵秋草为洺州(临洺)十景之一。《李氏族谱》对洺州十景有详细的记载,并全都附以诗文,共三十首。[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