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禹
趙登禹 (1898—1937年),字舜城,山東菏澤縣杜莊鄉趙樓村人,抗日烈士,中國國民黨黨員。1914年趙登禹加入馮玉祥的部隊,任馮的隨身護兵,跟隨參加北伐戰爭,後國民黨軍改編,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長。跟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
趙登禹 | |
---|---|
出生 |
山東菏澤城西趙樓村 | 1898年1月1日
逝世 | 1937 年7月28日 | (39歲)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軍人 |
1937年7月28日,對日作戰時壯烈殉國,時年39歲,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為了紀念趙登禹,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市政府將崇元觀南至太平橋的馬路命名為「趙登禹路」;北平通縣古運河西岸一條大街,被命名為「趙登禹大街」。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確認趙登禹為抗日烈士。
2009年9月,趙登禹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目錄
人物生平
孩童時代
趙登禹1898年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7歲進私塾讀書,因家庭生活困難,兩年後輟學。13歲時拜名師習武,打下了武工的功底,對太極、八卦、少林等拳術及刀、槍、劍、戟諸班兵器都有功夫,尤善徒手奪刀、赤手奪槍。16歲時,與其兄趙登堯及友人多名爬山涉水,步行1800多里,到達陝西潼關投奔馮玉祥將軍領導的16混成旅當兵。
革命歲月
1914年春,剛滿16歲的趙登禹,同二哥趙登堯及同村好友趙學禮、趙全勝,離開家鄉,踏上了千里投軍的征途。經歷千辛萬苦,在馮玉祥的16旅第1團第3營當了副兵。
1916年,馮玉祥的部隊調到通州、廊坊、天津3處駐防;在一次閱兵中,趙登禹以武藝出眾被馮玉祥看中,當了隨身護兵。
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趙登禹在孫良誠團任尖兵排長,攻打奉軍炮兵陣地;攻下奉軍陣地,繳獲大炮百餘門,全勝而歸,遂升任第一連連長。同年11月,開始了著名的「南苑練兵」。
1930年,趙登禹跟隨馮玉祥參加了「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3年初,日軍又將戰火引到了長城一線,趙登禹奉命率領109旅從薊縣出發,把守喜峰口陣地;擊退了日軍的攻擊,堅守住了長城陣地。
喜峰口戰砍殺日軍5000餘名,炸毀大炮18門,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長城抗戰後,第29軍被調回察哈爾省駐防,趙登禹因戰功卓著被擢升為132師師長,並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1933年秋,29軍入察,趙登禹率領132師駐防張北縣,期間日本駐屯軍為了吞併察省,經常派特工人員竄擾獨石口等地進行挑釁。同年9月,趙登禹率部進駐察哈爾省張北縣後,「製造」了兩次轟動一時的「張北事件」。
1934年10月27日,8名日本人途經張北不僅不按規定接受趙登禹部隊的檢查要求,還有意進行挑釁,為了維護民族尊嚴,趙登禹下令挑選100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緊握帶着明晃晃刺刀的步槍,一邊高喊口號,一邊在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
1935年8月,趙登禹及所部隨第二十九軍移駐北平附近。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29軍軍長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
英勇犧牲
1937年7月26日,趙登禹奉軍長宋哲元之命,趕赴南苑負責北平防務;與日軍血戰六小時,在集結途中,不幸被日軍的伏兵擊中胸部,壯烈殉國,年僅39歲。
軼事典故
打虎將軍
1919年春夏之交,馮玉祥部駐防湖南常德,城北德山和石板灘時曾聞有虎傷人畜。有一次,趙登禹和戰友們在德山練習野戰,訓練中發現了一隻猛虎,士兵與山上居民邊追邊打,趙登禹沖在前面,連發數槍,皆擊中老虎的要害,最後,老虎竄到江中。士兵們把老虎拖了上來,送到馮玉祥處,馮玉祥很高興。事後馮玉祥請城裡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示紀念。
勇擒匪首
1921年,馮玉祥在陝西剿匪時,擺下了「鴻門宴」,要在酒席上擒拿當地匪首郭堅。不料尚未「摔杯為號」,伏兵爭看眾人斗酒竟擠倒了屏風,暴露了計謀。就在郭堅欲拔槍射馮之際,趙登禹出手制服了郭堅。因下手迅猛,竟然擰斷了郭堅的脖子。
人物評價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趙登禹:「神聖任務當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馮玉祥親筆在照片上題寫了「民國七年的打虎將軍」來稱讚趙登禹。
馮玉祥在《公祭徵文啟》中稱讚趙登禹:「軀幹修偉,負膂力,精技擊」。
趙學芬說:「我父親的手可巧了,聽說他收藏的古玩壞了,都是他自己修。」
《救國時報》1937年曾這樣評價趙登禹:「奮戰至最後一滴血,光榮地完成了保國衛民的天職,足為全國軍人之模範。」
1939年日本發行的《大陸戰史》中評價趙登禹說:「白日下的噩夢」。
2009年9月,趙登禹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後世紀念
追贈
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頒布褒獎令,追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
1946年,北平各界舉行公祭趙登禹、佟麟閣儀式;1952年經馮玉祥夫人、衛生部長李德全提議,毛澤東主席為趙登禹親屬簽發了《北京字第捌拾號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對趙登禹將軍為國捐軀的英勇壯舉作了表彰,確認趙登禹將軍為抗日烈士。
塑像
1985年,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為趙登禹將軍塑像。
陵墓
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園公祭大會之後,何基灃奉馮治安之命到北平將趙登禹靈柩於次日由龍泉寺起靈,運至盧溝橋以東2公里處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文化大革命期間,趙登禹烈士的墓被紅衛兵挖開,欲盜取「金銀財寶」,一無所得後,砸墓而去,烈士屍骨無存。趙登禹墓於1980年重建於盧溝橋城東關文子山,墓碑正面鐫刻着:「抗日烈士趙登禹將軍之墓(1898-1937)」。1980年至2003年,北京市和豐臺區政府又三次為趙登禹烈士墓整休擴建和立碑,並列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
趙登禹路
1946年11月25日,當時的北平市長何思源簽發了《府秘字第729號訓令》,將市區三條道路命名為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以紀念抗日英烈。新中國保留了這三處地名,並沿用至今。
趙登禹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北部,北起西直門內大街,南至阜成門內大街。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全會有這樣兩項決議:一是決定中央領導機關遷入北京,二是進城之後不要用中央領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績得到新中國認可。這就是為什麼解放前由國民黨北平政府命名的三條街道得以在新中國繼續沿用的原因。
趙登禹大街
原名東關大街,明代時在通州城東門之外傍河形成,作為貨棧與買賣街道,至今已有600多年。1946年,為緬懷抗日將領趙登禹,更名趙登禹大街;1981年恢復原名;1985年10月,為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又改稱「趙登禹大街」。
紀念館
2014年,北京市趙登禹學校舉行趙登禹將軍事跡紀念館開館儀式,以此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館由7個部分組成,以大量翔實的圖片、文字、影像和實物等資料,見證了趙登禹將軍一生頑強抗敵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展館內陳設有喜峰口戰役沙盤模型,還播放着關於喜峰口戰役的電視節目,陳設了趙登禹將軍生前的舊照片、遺墨、仿製的喜峰口戰役大刀、民國政府頒發的榮哀狀、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發的烈士證等。
學校
199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60周年之際,經北京市教委、市編辦批准,將北京市大紅門中學更名為北京市趙登禹中學, 2003年4月與嘉園小學合併為北京市趙登禹學校,趙學芬任名譽校長。
參考來源
[1] [2][3] [4][5] [6][7])[8] [9][10][11] [12] [13][14] [15][16] [17] [18][19][20][21][22] [23][24][25] [26] [27]
- ↑ 血灑南苑的抗日名將:趙登禹[圖]
- ↑ 血灑南苑的抗日名將:趙登禹[圖]
- ↑ 趙登禹
- ↑ 抗日愛國名將趙登禹
- ↑ 抗日英雄趙登禹將軍文革中被紅衛兵砸墓毀屍
- ↑ 血灑南苑的抗日名將:趙登禹[圖]
- ↑ 打虎將軍 趙登禹:夜襲喜峰口大刀驚寇魂(圖
- ↑ 新證:趙登禹中日軍埋伏陣亡非女間諜告密所致
- ↑ 吉鴻昌被槍決前絕命詩:國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頭
- ↑ 盤點抗日戰爭十大名將
- ↑ 國民黨抗日將領——趙登禹
- ↑ 29軍抗日名將趙登禹:從打虎英雄到大刀將軍
- ↑ 抗日烈士趙登禹將軍傳奇
- ↑ 抗日名將趙登禹女兒談心中的父親(圖)
- ↑ 趙登禹之女趙學芬:他譜寫了大刀進行曲
- ↑ 盤點:令日軍膽顫的抗日名將
- ↑ 趙登禹(抗日英雄譜)
- ↑ 從打虎英雄到大刀將軍
- ↑ 從打虎英雄到大刀將軍
- ↑ 抗日名將趙登禹女兒談心中的父親
- ↑ 1933年誰讓侵華日軍「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
- ↑ 侵華日軍記錄:趙登禹死守南苑 「白日下的噩夢」
- ↑ 趙登禹壯烈殉國
- ↑ 北京為何僅有佟麟閣路張自忠路等三條英雄道
- ↑ 通州趙登禹大街將消失
- ↑ 北京趙登禹紀念館開館 師生向塑像敬獻鮮花(圖)
- ↑ 趙登禹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