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穆
赵穆(1845—1894),字仲穆、牧父,号印侯、老铁、琴鹤生。毗陵(今江苏常州)人。[1]生于咸丰,殁于光绪。
同(治)光(绪)间印人,不归于皖,即入于浙,独仲穆能别树一帜,不为时会所囿,而刀法险劲,尤非吴、赵之辈所堪几及。[2]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赵穆(1845—1894),字仲穆、牧父,号印侯、老铁、琴鹤生。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年少时适逢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连年征战,名门世族纷纷避走他乡。赵穆喜好金石文字,却投师无门,全凭自习领悟。乱后与名士刘怿、徐葆光相过从,学殖益进。后移居杨柳埠(今湟里镇),附近张渚山多翠竹,赵穆削竹为简,雕刻铭文,喜爱文玩之士争相购置。皖派篆刻巨擘吴熙载于江南久负盛名,也令年轻的赵穆仰慕不已,他专程渡江投其门下,在扬州一住便是十年。吴熙载惜其才华,精心栽培,赵穆深得乃师神游太虚的用刀之秘,且变而化之。吴熙载好友兼画家王小梅、释莲溪皆与赵穆相善。后去姑苏、杭州,搜集金石碑版。赵穆性格狷傲,凡其看不过眼者,就算携金带银来求印也绝不奏刀,以致家中箪瓢屡空,有时不得不典质自己的印章来易米度日。赵穆的作品不仅得到吴大澂、任道镕、费念慈等朝臣、藏家的垂青,像徐三庚、赵之谦、胡镢等名家对其也无不折服。
赵穆刻印虽得吴熙载亲炙,但他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不甘心步人后尘,为师法所囿。他的篆刻在入印文字、内容取材和刀法方面,别开蹊径。赵穆所处的咸丰至光绪时期,也是赵之谦、吴昌硕等多方借鉴新出土古文字资料,在印坛不断开辟新腔的繁盛阶段。赵、吴的触角涉及之深广,使印人觉得既新奇又似乎探索已达极限。而独具慧眼的赵穆受时风熏染,在深研秦汉玺印之余,将目光投向了汉代十六字砖铭、铜洗、泉范等这些尚未引起人们注意,或者原先不入古文字学者、印人们法眼的两汉铜器文字及宋元楷书私印、押印,极大丰富了篆刻创作形式。赵穆用刀沉着痛快机敏,对线条敢于逼杀,若刻朱文印,即使残断也在所不计。相反,这断续的线条每得笔断意连之效,平添出虚幻溟濛之趣,这与吴昌硕施力于“做”线条,似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耐人玩味。赵穆雅俗共赏的隶、楷书印,印文结构虚灵松秀,用刀高妙,了无斧凿痕迹,线条藏锋敛锷,含蓄凝练,似历经岁月的消磨,由此产生一种虚脱、溟朦之美感。此外赵穆所仿效的汉印一路,深得烂铜印的金石之气。线条古拙敦厚,空灵苍浑,又充满笔墨意趣,较之吴熙载似更多了些厚重和浑穆。
赵穆一生勤于创作,在入印题材上也别出心裁。像《红楼梦》、《西厢记》这些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和戏剧杰作中的人物和曲词,以及贯穿历朝历代,风采各异的高士、百将、百美等人的姓名,无不入印,将篆刻与通俗文学、隐逸文化相结合,也是顺应和契合了当时市井的风尚民俗。 [1]
人物作品——赵仲穆印谱
- 《赵仲穆印谱》,高28.5厘米,宽12.5厘米,宣纸钤拓本,黑格,书口印有“赵仲穆印谱,厕简楼藏石”。可知印谱由厕简楼主邓散木辑刊,谱中所收录赵氏刻印原石全为邓散木所藏。瓷青纸封面,上有以隶书“赵仲穆印谱”签条,线装二册全。首册扉页由粪翁(邓散木)刻印“赵仲穆印谱,辛巳(1941年)秋未尽二日,粪翁”,后有粪翁以刻印章边款形式刻小序一篇。每页钤一印,后一页拓有边款。全谱二册共收录赵氏刻印四十方。
- 邓粪翁序言全文如下:
- 毗陵赵穆,字穆父,号仲穆,别署甚多,曰牧父,曰老铁,曰穆盦,曰印矦,曰铁道人,曰龙池散人,曰兰陵居士,曰守辱道人,曰琴鹤生,曰白云溪渔人。生于咸丰,殁于光绪。同(治)光(绪)间印人,不归于皖,即入于浙,独仲穆能别树一帜,不为时会所囿,而刀法险劲,尤非吴、赵之辈所堪几及。此谱所收尽光绪中叶为泉唐姚氏所作,间取砖甓文字镜铭碑额入印,阴阳刚柔各尽其诣,盖中年得意之作也。辛巳(1941年)八月粪翁记于厕简楼
- 读序言可知印人赵氏别署甚多,想必是从其刻印边款中得知,这可为艺苑存一故实。至于称其“生于咸丰,殁于光绪”,而据今人韩天衡编著《中国印学年表》记载:“赵穆,清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生,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卒。”又序中称其“不为时会所囿,而刀法险劲,尤非吴、赵之辈所堪几及”。而笔者从赵氏的同乡后学谢玉岑(1898年-1935年),名觐虞,常州人。工诗文、书法,能画,尤精词学。谢稚柳兄)的诗中写道:“吾常健腕数老铁,苦铁而今更擅场。星宿源头一川水,手扶虬凤共翱翔。(并注:吾常赵老铁穆甫出仪征吴让之熙载门下,治印能融合秦汉六朝,凡符玺、陶器、砖镜瓦当之法,当世惟吴缶老足与抗衡。)”由此可知赵氏治印系出清代篆刻大家吴让之门下,加上能“间取砖瓦文字镜铭碑额入印”自是不同凡响。有关提到谱中所收录赵氏刻印全“为泉唐姚氏所作”,从赵氏刻印的印语、边款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姚氏,名近垲,字少英,号爽斋,室名端善堂,浙江杭州人。生年晚于赵仲穆约十年,是位金石书画喜好者,富有收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