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起伏,指隆起低伏興盛衰落。見漢 焦贛《易林·蒙之坎》:"白龍黑虎,起伏暴怒

起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起伏 [1]

外文名稱 rise and fall

拼音 qǐ fú

詞性 動詞 [2]

注音 ㄑㄧˇ ㄈㄨˊ

基本解釋

1、[undulate]

上升和下降。

散見坡坨起伏間。--[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內部鬥爭時有起伏。

2、比喻感情、關係等起落變化,也指世事興盛衰落。

心潮起伏。

引證解釋

1. 一起一落。

《後漢書·皇后紀上·光武郭皇后論》:"物之興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而崇替去來之甚者,必唯寵惑乎?"

宋·陸游《記夢》詩:"浩如怒風駕秋濤,起伏奔蹴何其豪。"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於是諸念起伏,生滅於心中。"

蕭也牧《秋葵》:"我在門口輕輕地喊了幾聲' 秋葵 ',回答我的仍是起伏的鼾聲。"

2. 比喻盛衰、興廢。

南朝·宋·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

唐·柳宗元《讀書》詩:"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3. 高低不平貌。

南朝·陳後主《三洲歌》:"沙汀時起伏,畫舸屢淹留。"

續範亭《南泥灣概況》詩:"山陵起伏森林茂,溝壑縱橫雨露多。"

4. 參差不齊。

清·顧炎武《菰中隨筆》:"及晚代風烈漸衰,非才有起伏,蓋所遭之時異也。"

其它相關

三伏算法

農曆7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7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初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叫初伏,也叫頭伏。 中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叫末伏,也叫終伏。

庚日算法

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三個庚日為初伏。

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

吃雞風俗

起伏吃酒爆子叫雞,這已是幾千年的習俗民風了。湖南人之所以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不怕死,除了湖湘文化的孕育之外,恐怕還有這酒爆子叫雞之類的湘菜飲食習俗滋養。因為在湖南男人的眼裡,吃了雄雞就行。民諺雲:"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一般將路邊荊熬水,炒雞時與酒同下,再加生薑,有的一隻雞加半斤姜,所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據說這樣能去濕強身。

以前,長沙人起伏吃雞還有更多講究,比如要把門窗關閉,必須穿好長袖衣和長褲,甚至用繩子把褲腿紮緊,倒上一杯酒,慢慢享用這道菜,直到大汗淋漓。這樣做的意圖,是發散體內的寒氣,到秋冬季就不會多病了。

伏雞做法

1.從超市買來"路邊荊"和紫蘇蔸子(有清熱排毒作用),熬一鍋汁水備用。

2.把雞剁成小塊,用滾燙的油爆炒,隨即放入薑片,放一湯匙白酒和一點鹽,不斷翻炒。

3.炒的過程中,不斷把熬好的汁水倒入鍋中,讓藥香不斷滲入雞肉。

4.等湯汁逐漸收干,就可以裝盤大快朵頤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