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三国魏嵇康,阮籍提出的哲学美学命题。意指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释私论》:“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1]
目录
基本内容
在魏晋名教与自然之辩中,嵇康雅好老庄,鄙视世俗,放逸山林,以近似狂猬之态度,“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弃“名教”而独举“自然”,实际上是放弃违逆自然人性的“名教”,但对符合人性积极进取的“名教”精神则有所保留。阮籍亦持此论,在《大人先生传》中指出“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者,何也?由“六经”所定之典章、名教也。两者皆提倡顺应自然本性,不顾及社会的清规戒律,不理会社会的褒贬评价,这即为“心无措乎是非”,即使显为怪诞,亦是性情所具.这种自然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对魏晋山水画、游仙诗的兴起、放诞逍遥审美人格的形成皆有很大影响。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通晓文学、音乐,反对名教思想,崇尚老庄。长乐亭主是其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