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鎮
越州鎮位於麒麟區城南30公里,是曲靖的衛星城鎮之一。東鄰東山鎮,南與陸良縣接壤,西至榕峰山頂,北與三寶街道、茨營鎮毗鄰,屬半山壩區。326國道、曲陸高等級公路、沾潦公路南北縱貫全境,黃羅公路東西貫穿中部,交通便捷。國土面積263平方公里,境內有南盤江、泥溪河、水城河,加上東西兩山溶洞地下水利資源豐富。全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90個村民小組,102個自然村。全鎮總耕地面積55171畝。[1]
目錄
地理環境
烤煙
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位於南盤江中游,距曲靖城南30千米,是曲靖至陸良、師宗、羅平的南大門,326國道、曲陸高等級公路、黃羅公路、沾潦公路貫境。國土面積263平方公里,海拔在1845米至2247米之間,鎮政府地處東徑104°,北緯250°1′。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無霜期265天,年降雨量980毫米至1100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1967.4小時。耕地面積55045畝,其中水田24547畝,旱地30498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85畝,主要種植烤煙、大蒜、玉米等作物。 境內褐煤、瓷土、石灰石等資源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水利資源充沛,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穿境,烏蒙山系地下水儲量豐富,各類大中型水庫蓄水量5800萬立方米。電力充足,境內有裝機容量2×2.5MW的中泰合資曲靖協聯電廠,供電負荷965000KW,10KKV輸出線路10條,變壓等級35KV、變電容量1萬KVA的變電站1座。在區直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鎮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開拓創新,團結奮進,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曾先後榮獲「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全國文明市場」、「全國重點鎮」、「首批雲南省文明小城鎮」等榮譽稱號。
基礎設施
珠江源大城市「越州組團」建設步伐加快,以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為主導產業的新型工貿城市輻射功能初步顯現,城鎮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圍繞到2010年越州組團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4萬人,到2020年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6.7萬人的建設目標,抓住石恩公路改擴建的機遇,計劃投資1.6億元,啟動榕峰路長10.52千米、寬42米的道路擴建工程,征地467.355畝,現已投資4000多萬元,完成長2395米的榕峰路油路建設。2006年,中心城鎮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1.3萬人,城鎮化率達32.8%。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2005年以來,爭取上級資金支持3214萬元,完成40件基本煙(農)田及20件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投資98萬元,改建了35個農村便民超市;投資2100萬元的大梨樹大沖水庫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投資800萬元的水城水庫泄洪渠道全面竣工,投資960萬元的扎巴山土地整理項目基本完成,投資1507萬元的黃泥堡自來水廠爭取到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220萬元,現已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全鎮水利化程度達90%以上。、 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夯實了基礎。2006年,糧經比達 26:74,糧食總產2196.7萬千克,烤煙總產563萬千克,大蒜總產2350萬千克,油料總產9.75萬千克,蔬菜總產7500萬千克,水果總產1920萬千克,生豬出欄64782頭,菜牛出欄1085頭,肉類總產798.6萬千克。大蒜經濟效益明顯,15000畝大蒜基地被省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蒜頭、蒜苔兩個產品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產品,省內外享有盛譽。烤煙支柱產業地位得到鞏固,2007年全鎮種植烤煙53000畝,收購煙葉11.46萬擔,共中中上等煙10.87萬擔,占95.38%,實現產值7017.07萬元,均價12.25元,14867戶栽煙戶戶均烤煙收入4720元,取得了「雙控」十年來的最好成績。[2]
發展經濟
2006年,轄區內工業企業發展到49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戶,工業總產值突破25億大關,銷售收入19.5億元,利稅6.2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營業收入90672萬元,總產值58269萬元,工業現價產值22168萬元,增加值10937萬元。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發展步伐,促進了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帶動了非農產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轉移了農村大批富餘勞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在駐越廠礦及鄉鎮企業務工人員達9436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4.1%,年實現工資性收入9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0.2%。 200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7.22億元,增長8.1%;農村經濟總收入4.61億元,增長12.4%;農民人均經濟總收入6964元,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3166元,增長11.1%;鎮級財政收入2043.1萬元,增長19%;農村居民儲蓄餘額19600萬元,增長10.8%。
特色農業
越州是曲靖市最大的優質烤煙和優質大蒜生產基地,農業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生產水平高。烤煙生產被外國專家認為達到國際水平,2002年原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同志到越州視察時給予了高度讚譽;大蒜種植歷史悠久,3萬畝大蒜基地被省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蒜頭、蒜苔兩個產品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麒麟牌」梨產品品質純正,暢銷省內外。2006年糧食總產量2196.7萬千克,烤煙總產量563萬千克,大蒜2350萬千克,油料總產量9.75萬千克,蔬菜總產量7500萬千克,水果總產量1920萬千克,生豬出欄64782頭,菜牛出欄1085頭,肉類總產798.6萬千克。[3]
人文古蹟
越州鎮
越州歷史上就是滇東有名的古鎮,早在明洪武年間,越州就已築城壘壩,成為一方戰略要地,商賈聚散地和文化繁榮地,晉代有名的爨(cuàn)寶子碑就出土於此。該碑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字體從隸書向楷書過渡,古拙雄渾,被康有為譽為「正書第一」。儘管越州可圈可點的地方眾多,但最耀眼的仍是越州的制陶。越州潦滸的許多人都會做陶,越州做陶最講究融合,不管是哪個姓氏,只要找到做陶的「竅門」,無論是砂石的配方,泥坯的乾濕,還是火候的掌控,只要是對提高制陶的成色有好處,他們便會毫不保留地相互傳授,使得「越州古陶」的製作越發地爐火純青。 在當地,人們非常崇尚制陶的工藝、制陶的名人,這似乎已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團結着統領着當地的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誰家的陶做得好,誰的絕活最出眾,誰贏得的榮譽就高,就能得到鎮上人的擁戴。這種珍惜祖宗寶貴遺產,精益求精的風氣,使得「越州古陶」的製作一代代傳承下來。儘管歷史的進程充滿了風風雨雨,可「越州古陶」的製作始終沒有停止過,越州漫長的陶瓷製作錘鍊了一批批名人,打造出了一批精品。「越州古陶」品種繁多,用途廣泛,讓人眼花繚亂。置身于越州琳琅滿目的陶缸、陶罐、陶盆、陶瓶、陶碗中,人的心靈會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所征服。「越州古陶」留給人們的,又何止僅僅是盛水裝油吃飯的土陶製品,那種浸透了高原風情的地域文化,無不一一從「越州古陶」中蹦跳了出來,使得「越州古陶」永遠地具有自己的色澤、品相和根基。
越州是爨文化的發祥地,被康有為先生譽為「正書古石第一」的爨寶子碑出土于越州鎮楊旗田村,《爨寶子碑》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型碑刻;碑文通篇為六朝時期的駢文體;也是研究南北朝時期雲南地方史不可多得史料。1961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榕峰書院「朱子格言」屏門現存越州示範小學,何氏祠堂、八角井、四合院等文物古蹟保存完好,洞經、龍獅舞、花燈等民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古越州城分四街八巷,「爨鄉古鎮」建設初具雛形,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穿境,烏蒙山系西山地帶喀斯特地貌特徵明顯,華嚴寺、半雲庵、太陽島等景點風景秀麗,旅遊開發價值較高。
科教文衛
文化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市級「文化先進鄉鎮」創建成果得到鞏固提升。加大對農村文化戶(聯合體)扶持力度,政府引導、農民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不斷湧現,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態勢,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倡導文明風尚等方面發揮了很好作用。全鎮擁有文化團體16個,文化個體戶45戶,從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300多人,每年演出300多場,觀眾達6萬人次以上,創收30餘萬元。2007年成功舉辦了以「爨鄉舞台,放歌越州」為主題的麒麟區農村首場廣場文藝演出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日益強化,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的整體水平明顯提升,中考成績名列全區各鄉鎮及全市同類學校前茅,辦學聲譽明顯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普及率99.8%、普高升學率86.9%。「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2006年減免補助金額86萬元。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服務水平和突發性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進一步提高,省級「衛生鄉鎮」創建成果得到鞏固。深入開展衛生防疫和愛國衛生運動,確保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面推進。2006年,農民參加合作醫療10560戶46725人,參合率87.26%,全鎮門診減免人次82697人次,減免費用337177元,大病補償人次854人次,大病補償總金額329151元,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