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趙渢(1916年11月29日-2001年9月1日),出生於河南開封。中國當代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目录

生平簡介

1939年底,23歲時,即與李淩、沙梅、林路等一批進步音樂工作者在重慶組成「新音樂社」,並與李淩主編《新音樂月刊》,開展宣傳抗日救亡活動。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赴緬甸開展華僑青年工作,參與組建緬甸華僑戰工隊。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回昆明雲南大學附中任國文、音樂教員,後參加民盟工作並開展歌詠活動。

1946年7月李公樸聞一多被暗殺後,趙渢被派往香港。1947年與馬思聰、李淩在香港創辦了中華音樂院並仼副院長,同時在廣州省立藝專音樂系任教授,來往于香港、廣州兩地授課。

1948年初,趙渢在新加坡創辦了中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校長、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辦公廳主任、藝術局局長,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審議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際音理會世界音樂史亞洲地區協調員,亞太民族音樂學會首任會長、榮譽會長,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名譽院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老藝術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考級委員會主任,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準考級委員會主任,《音樂研究》(季刊)、《人民音樂》(月刊)主編。

1955年中國第一次派中國藝術團出訪法國英國義大利荷蘭等國,趙渢擔任團長兼藝術指導。以後還先後參加或率領代表團出訪20多個國家,為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主要作品

趙渢主要著作有:《詩經的音樂及其他》、《貝多芬和他的九個交響樂》、《音樂與音樂家》、《趙渢文集》、《趙渢文集之二——序言集》、《和聲學初步》、《賦格初步》、《和聲的進行》、《曲調與對位》等;

譯作有譯配的蘇聯歌曲:《夜鶯曲》、《喀秋莎》、《共青團員之歌》等;譯配的藝術歌曲有:《幻影》、《月光》、《我熱烈的愛著你》等數十首;

還有主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樂理事會項目《音樂宇宙——一部歷史》中國副卷之一《中國樂器》、中國副卷之二《雲南——樂器王國》、中國副卷之三《世界屋脊的音樂》。

簡評

趙渢作為新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一生與音樂為伴,以音樂教育為天職,在中國的音樂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幾十載,投入了畢生的心血和汗水,為國家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音樂專業人才,為國民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趙渢與南音[1]

近晚年,趙渢先生與泉州、與南音有段緣。1983年,當時聯合國教科文國際音樂理事會“經過了四年討論,決定要編輯一部世界新音樂史,名為《在人類生活中的音樂》(十卷),其中預計有兩卷是關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是以中國為主,因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許多國家的音樂追根尋柢,都要到中國來,比如緬甸、越南、朝鮮、日本等國的音樂。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的委託,趙渢先生主持了這一工作。

 
泉州南音表演---圖片來源

由於這個緣故,1983年5月,趙渢特地來泉州考察南音,從此就與泉州、與泉州南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泉州期間,趙渢聽取了原泉州市委副書記王今生的介紹並出席了南音晚會。

1984年2月,“南音學術座談會”在泉州舉行、趙渢從北京專程來泉州主持會議並於會中倡議籌建中國南音學會。經主管部門批准,1985年6月4日、中國南音學會在泉州成立,聘請陳丕顯、彭沖為名譽會長,葉飛、洪絲絲、莊明理為名譽顧問,趙渢被推選為會長。

1991年10月14日,第二屆南音學術會在泉州召開,趙渢以75高齡來泉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詞》。當年即使趙渢先生在病中,仍堅持為《南音名曲選》作序。

趙渢先生雖已辭世多年,但他那具有沉甸甸學術價值的南音學術論文和權威論斷仍在影響南音繼續發展的道路。這是趙渢與泉州結緣,留給泉州人民的寶貴遺產。

視頻

泉州南音(直入花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