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读音bá shān shè shuǐ),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形容某人为达到目标不懈努力,寻求多方帮助,但并不是带有恶意的,是一个褒义词。
中文名 跋山涉水 别 名 跋山涉川、翻山越岭 释 义 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即旅途艰苦
目录
成语解释
发音 bá shān shè shuǐ
释义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词语辨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
近义词 跋山涉川 翻山越岭奔走风尘
示例 唐僧师徒一路跋山涉水,百折不挠,终于取得真经。
红军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文章出处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跋山涉水,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杨朔《平常的人》:“他背上一袋炒面,一个水壶,一张布单,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到朝鲜。”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英文翻译
1. to make an arduous journey; to travel over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scale mountains and ford streams
2. over the hills and through the rivers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3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详见:语文,附录五 俗语类
成语解释
发音 bá shān shè shuǐ
释义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词语辨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
近义词 跋山涉川 翻山越岭奔走风尘
示例 唐僧师徒一路跋山涉水,百折不挠,终于取得真经。
红军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
文章出处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跋山涉水,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杨朔《平常的人》:“他背上一袋炒面,一个水壶,一张布单,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到朝鲜。”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英文翻译
1. to make an arduous journey; to travel over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scale mountains and ford streams
2. over the hills and through the rivers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3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详见:语文,附录五 俗语类(p.56)
成语解释
发音 bá shān shè shuǐ
释义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词语辨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1]
近义词 跋山涉川 翻山越岭奔走风尘
示例 唐僧师徒一路跋山涉水,百折不挠,终于取得真经。
红军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2]
文章出处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跋山涉水,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杨朔《平常的人》:“他背上一袋炒面,一个水壶,一张布单,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到朝鲜。”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后即以“跋山涉水”指翻山过河,远行艰苦。宋.王回《霍丘县驿记》:“虽跋山涉水,荒陋遐僻之城,具宗庙社稷者,一不敢缺焉。”秦牧《湘阴热浪记》:“从全国各个省区,风尘仆仆,跋山涉水专程前来拜访湘阴的人们,却络绎不绝。”亦作“跋山涉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龙尾道》:“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英文翻译
1. to make an arduous journey; to travel over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scale mountains and ford streams
2. over the hills and through the rivers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3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详见:语文,附录五 俗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