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路易·康

  • 路易·康的一生可說是現代建築史上的傳奇。身為愛沙尼亞猶太移民,他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接受古典主義建築教育,學生時代就目睹了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狂飆突進。直到50歲,他還在為尋到一個過得去的設計項目而傷腦筋。20世紀50年代,特殊的人生際遇與戰後的思想風氣,讓路易·康突然找到自己,十年之間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令人景仰的設計大師。建築師的職業歷程固然漫長,但天賦秉異的人往往在從業之初就傲視同儕。以50多歲的年紀猛然從小角色成長為大宗師,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奇蹟。路易·康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表達了自己,震驚了世界。
路易·康 ‎
原圖鏈接[ 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901-02-20)1901年2月20日
逝世 1974年3月14日(1974-03-14)(73歲)
國籍 美國
母校 賓夕法尼亞大學
職業 建築師

目錄

人物經歷 [1]>

  • 美國現代建築師。1901年2月20日生於愛沙尼亞的薩拉馬島。
  • 1905年隨父母移居美國費城。
  • 1924年畢業於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後進費城J·莫利特事務所工作。
  • 1928年赴歐洲考察,1935年在費城開業。
  • 1941年至1944年先後與G·豪和斯托諾洛夫合作從事建築設計。
  • 1947年至1957任耶魯大學教授,設計了該校的美術館(1952-1954)。
  • 1957年後又在費城開業,兼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

家庭和童年教育

  • 1901年2月20日,路易·艾瑟鐸·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在波羅的海的薩列瑪島。這是愛沙尼亞的一座小島,當時處于波蘭統治下。康,是一個猶太家庭的"姓"。路易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猶太教徒,母親伯莎出身於名望甚高的門德爾松家族。伯莎·康與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費列克斯·門德爾松是親戚。當時,門德爾松家族的這一支移居于波羅的海東岸已歷數代。伯莎的祖父摩西·門德爾松是18世紀德國啟蒙運動中有名的猶太哲學家,定居與拉托維亞首府里加。她的父親則是里加城裡頗具聲望的猶太希拉,當其謝世時,全城為之點燃白蠟燭。其時,里加人口達20萬,是波羅的海東岸最繁華、發達的城市。雖然不若費列克斯·門德爾松那般在樂壇享有盛名,伯莎·門德爾松也曾是一名才能出眾的豎琴手,同時,還是著名文學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年起就處於他雙親的文化薰陶之下。自然,宗教,音樂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學作品,自小即成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糧。因此,18世紀以後,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義以及新柏拉圖主義演變成存在主義,對路易斯·康形成了相當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在童年時即已存在,而路易和伯莎的母子之情甚篤。即使成年之後工作十分繁忙,他也經常與其母親抽空長談。這位聰敏的母親在路易·康的成長中也是一位良師益友。
  • 路易斯·康一家於1906年移民美國。美國的"第一代移民",總是帶有強烈的母國特色,因而也常常與這一新大陸上的新型社會難以融合。各不相同的民族傳統,價值觀以及血緣關係,是移民們形成了一個個以各自傳統文化為紐帶的小社會。在今天美國,沿一條街道駕車而行,從各種宗教建築的式樣可以清晰的辨認各個街區居住者所屬的教派、原國籍。同樣,本世紀初,路易斯·康一家落腳的地段是北費拉德爾菲亞老城中一片講高昂鏗鏘柏林德語和意第緒語的猶太教街坊。1912至1920年間,他先後在費拉德爾菲亞中心和公立工業藝術設計學校求學。期間,他的繪畫技法也有相當進步,因而多次獲獎。結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費城藝術學院的藝術獎學金以進而專業繪畫藝術。青年時代的路易·康顯露出了不同凡響的才藝。這些先天和後天的稟賦,是他終於成為一代名建築師的條件。
  • 1932年由建築評論與歷史學家希契柯克和菲利浦·約翰遜以《國際建築藝術》為標題的展覽,其目錄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這也許可以認為是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在美國失寵的時刻。
  • 1924年畢業之初,路易斯·康在費城城市建築師丁·莫里特的事務所里從事1926年費拉德爾菲亞建城150周年紀念的規劃設計工作。1928年,他到歐洲遊歷,又到保羅·克累特的事務所里短暫地工作了一段時間。總的狀況,是一名"靜悄悄"地工作的建築學碩士,默默無聞。許多與康同時代同命運的人,竭盡所能地去迎合"國際建築"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並沒有簡單地皈依到現代運動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觸動,那輕靈簡潔的工業化材料,抽象的幾何形,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計劃,使他大為驚訝。但是,由Beaux-Arts體系造就的康,其整個精神仍然歸屬於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建築藝術。

設計概念

  • 路易斯·康發展了建築設計中的哲學概念,認為盲目崇拜技術和程式化設計會使建築缺乏立面特徵,主張每個建築題目必須有特殊的約束性。他的作品堅實厚重,不表露結構功能,開創了新的流派。他在設計中成功的運用了光線的變化,是建築設計中光影運用的開拓者。在有的設計中他將空間區分為「服務的」和「被服務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間性質進行解析、組合、體現秩序,突破了學院派建築設計從軸線、空間序列和透視效果入手的陳規,對建築師的創作靈感是一種激勵啟迪。

代表作品

  • 賓夕法尼亞大學理查德醫學研究中心
  • 耶魯大學美術館
  • 索克大學研究所
  • 埃塞特圖書館
  • 孟加拉國達卡國民議會廳
  • 艾哈邁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學院
  • 費城城市規劃設計
  • 米爾溪公建住宅
  • 米爾溪社區中心
  • 奧瑟住宅
  • 埃西里科住宅
  • 《建築是富於空間想像的創造》
  • 《人與建築的和諧》

主要成就及獎項

  • 1971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
  • 1971年獲選美國文藝學院院士
  • 1972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

社會評價

  • 作為建築師,路易·康的一生可說是現代建築史上的傳奇。身為愛沙尼亞猶太移民,他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接受古典主義建築教育,學生時代就目睹了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狂飆突進。直到50歲,他還在為尋到一個過得去的設計項目而傷腦筋。20世紀50年代,特殊的人生際遇與戰後的思想風氣,讓路易·康突然找到自己,十年之間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令人景仰的設計大師。建築師的職業歷程固然漫長,但天賦秉異的人往往在從業之初就傲視同儕。以50多歲的年紀猛然從小角色成長為大宗師,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奇蹟。路易·康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表達了自己,震驚了世界。

參考資料

  1. [1] 路易斯·康簡介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