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踅面陝西合陽縣及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麵」,歷史悠久,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 10 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主成分是粗糧,做成麵條後可即食,也可放置數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1]


目錄

歷史文化

踅面原產地在合陽,相傳西漢高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淮陰候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為了解決10萬大軍吃飯問題發明了踅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踅面一是勁道。厚且筋大,吃在嘴裡耐嚼,咽在肚裡耐飢。二是味醇。吃踅面時除了鹽、味精等其它常用調料外,要拌以大油和辣子,所以吃起來油香濃郁,辣味悠長,兩者都能增進食慾。三是方便。能保質三、五天,吃時只需在開水鍋里滾一下即可。相對於其他飯食,踅面的三個特點都更有利於行軍打仗,漢高祖能穩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勞[2]


做法

踅面用蕎面做成,分為磨麵、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1.首先把蕎麥揀淨淘好,磨成細面。
2.和面時要用能裝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麵粉里添上水,用一根粗木棒順同一方向攪拌,這是關鍵的一環,必須稀稠得當,攪拌均勻。麵糊和得好,攤出的面才能好。陝西人做面講究自己動手,去市場裡買壓好的麵條是會給鄙視的,所以壓面機在陝西一直銷量有限。 3.攤面用的是物制的鐵鏊,重達40餘斤,直徑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麵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劃開攤平,據說「踅面」即由此得名。 4.稍頃,待一面受火變硬翻過來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疊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細絲,講究切成的寬窄和麵餅薄厚一樣,四棱見線,才顯功夫。切好的面碼在木箱在里備用。 5.吃時把水燒開,再放少許鹽,以防面入鍋中變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鍋中,用筷子須鍋一攪,便可撈起。外地人見狀總懷疑這面是否變熟,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在鏊上已烙至七八成,再在沸湯中一燙,便完全熟了。或干撈,或帶湯,悉聽尊便,須手再用笊籬撈一些魚兒粉,然後調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紅油)、清油辣椒、鹽、醋、蘸一點花椒麵,撒一捏蔥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3]


視頻

【小吃中國】合陽踅面據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麵,距今已有220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