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地角
蹬地角 |
基本介绍
田径运动术语之一。蹬地角是指跑时身体重心和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是衡量跑的技术好坏与后蹬效果的参数。蹬地角小,水平分力大,前进速度快。蹬地角的大小与跑的项目及要求有关。[1]
跑步怎么蹬地
前脚掌自然落地,一开始步伐宜短,渐渐加长加快, 手臂姿势上下摆动。 在各项运动中,蹬地动作的解剖学原理大体相似, 只不过是由于动作形态和运动技术不一, 蹬地方向和关节的发力有角度不同而已。 蹬地是直接引起身体运动的功能性动作。蹬地之前, 需要以下肢各关节的弯屈作为准备性动作, 以实现蹬地这一功能性动作的。蹬地时,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屈。在这一过程中,下肢和地面的相互作用, 既产生对地面的蹬地力,又产生对躯干的推举力, 依据蹬地的方向不同,或推进身体向前运动,或推进身体向上运动。 这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很多:在脚上是位于脚底面的肌肉; 在踝关节部位是小腿后群和外侧群的肌肉; 在膝关节部位是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肌后肌群(半膜肌、 半腱肌和股二头肌);在髋关节和躯干部位是相应的伸肌起作用。 所有这些肌肉中,伸膝关节的肌肉较为主要。伸膝关节时, 肌肉的协同作用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肌肉的拉力方向来看, 肌四头肌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向前运动, 腓肠肌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向后运动, 股后肌群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向后运动。这样, 能使大腿和小腿在膝关节处伸直,形成一股蹬地的力量。 有人通过描记肌电图证明,膝关节由深蹲位进行蹬地时,初期, 股四头肌的动作电位较强;后期, 即膝关节弯屈的角度由一百三十五度至一百八十度时,逐渐减弱, 最后接近消失。 腓肠肌和股后肌群在蹬地初期动作电位较股四头肌为弱;后期, 却较股四头肌为强。 这说明,在屈膝深蹲的情况下蹬地的初期, 腓肠肌和股后肌群辅助股四头肌伸膝关节,而到后期, 则成为伸膝关节的主要肌肉了。 膝关节由弯屈到伸直的过程所造成的蹬地力是逐渐增大的, 伸展到一百三十五度以后继续伸展时,力量尤其递增, 完全伸直时力量最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