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躲金洞(郭法章)

躲金洞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躲金洞》中国当代作家郭法章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躲金洞

那个夏日早晨,好不容易逮着个星期天、且在梦中畅游的我突然被一阵吆喝声惊醒:“日头都晒着屁股啦!还不起来给猪薅草去!”娘一边催促着我,一边把打草篮扔到我的跟前。睡眼惺忪中,我极不情愿地㧟起荆篮(北方农村用荆条编就的篮子),当然,篮里还不忘放进那本借来的、少皮没毛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给猪打草其实是个幌子,不过是想找一个安静地方读书而已。黑龙山里有数孔废弃多年的土窑,虽已破败不堪,却十分隐蔽,且冬暖夏凉,恰是读书的好去处。


我沉浸于《林海雪原》紧张曲折故事情节中,以至于王庄煤矿中午报时的汽笛声早已鸣响竟浑然未觉(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少有钟表,每隔一个时辰,王庄矿上都要拉响一次汽笛,向人们提示时间,俗称“放气”)。正当我为孤胆英雄杨子荣深入敌穴、活捉座山雕而击掌叫好时,土窑门口却陡然传来一串一惊一乍的声音:“啊哈!可让我给逮住了!原来你藏在躲金洞里呢!”

你打的猪草呢?面对娘的质问,觑着空荡荡的草篮,我尴尬而羞愧地低下了头。我㧟着空篮,像俘虏一般被娘“押送”着回家吃中午饭去了。 后来我曾问过娘,啥是“躲金洞”啊?娘愣怔了一下:人老几辈子都是这样叫的呀!

第二年初春,我国北部边陲珍宝岛发生战事。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也都在备战备荒。作为党员的父亲当仁不让,一有空闲便在我家居住的土窑里挖洞不止,说是“战备洞”,挖好了能防原子弹。那天,爹正抡着那把老镢头挥汗如雨地挖着战备洞。我问爹,啥是躲金洞?爹擦了擦滚落在额头上的汗珠,缓缓说道,躲金洞就是当年躲避金兵的窑洞啊!咱家现在居住的土窑过去就叫躲金洞,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呢!爹望着窑外那一孔亮光,用低沉沙哑的嗓音念诵起那首流传于豫西地区的古老歌谣:“躲金洞,躲金洞,躲进洞里逃性命。金军铁蹄踏中原,十室便有九室空……”

许多年以后,我对父亲的话曾做过一番考证,始知其言不虚。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在金军铁骑的猛烈攻击下,京城开封陷落。翌年四月,金军押解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皇后、嫔妃、诸王、大臣等18000余人北撤,将开封府城皇宫中金银财宝、图书文籍洗劫一空,使立国160余年的大宋王朝蒙受了空前的奇耻大辱。靖康之难也使中原地区惨遭血与火的洗劫,“尸盈郊邑,血满道途”。金军实行类似于后来清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酷政策,沦陷区人民披发左衽,蓬面如鬼。位于豫西巩义的北宋皇陵(七帝八陵)亦惨遭涂炭。金兵打开陵墓,哄抢墓中珍宝,焚烧陵寝,一时间烟火弥漫,尸骨遍野……为躲避金军铁蹄的蹂躏,豫西地区的百姓纷纷在山涧沟壑等隐秘处挖洞筑穴,名曰“躲金洞”。

有一年夏天,我去三门峡避暑小住,盘桓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三门峡地坑院,不禁为先民们的生存智慧所折服!这种北方农村罕见的“下沉式窑居村落”,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且院落互通,洞洞相连,可“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岂不是躲金洞的“升级版”?相比之下,冀中的地道村已属“小儿科”了。如今,“躲金洞”一词依然是豫西一带的人们常挂于嘴边的口头禅,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躲金洞”这一被血泪浸泡过的名字里曾饱含着金军凌辱下的中原人民多少耻辱和悲伤呢?!

在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的岁月里,将愚公精神发挥到极致的父亲每天坚持不止,他下定决心要让全村洞洞相连,以便在未来战争爆发时能够确保一方平安。


但渐渐地,父亲挖洞的速度越来越慢了。这倒不是他松懈了自己的斗志,而是沉重的疾病使父亲不得不无奈地放弃自己“深挖洞,防核战”的宏伟计划。几年之后,当父亲带着深深的遗憾撒手人寰时,他亲手挖掘的“战备洞”也成了半拉子工程。

父母在,家就在。没有了父母亲,如今远在省城的我已很少回老家了。有一年夏天,我回到故乡,在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古老村落里寻访我的诞生处,发现父亲当年挖掘的深达百米的“战备洞”已成废墟,黑龙山脚下曾留下我无数少年足迹的“躲金洞”也已荡然无存。我不免有些惆怅——这里曾挥洒过父亲辛劳的汗水,也曾深埋着父辈们未及实现的梦想。但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又有着更多的欢喜——一孔孔“躲金洞”早已被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楼房所替代,绿意盎然的黑龙山,宽畅平坦的乡村公路,田野里翻滚的金色麦浪,乡亲们灿烂的笑脸,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想,沐浴和平的阳光,共享安宁的生活,这不正是父辈们当年所孜孜追寻的美好梦想吗?[1]

作者简介

郭法章,字令典,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78年12月参军入伍,1996年12月转业至郑州。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