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自治共和國
車臣的地理區位
車臣位於北高加索山區,西接印古什共和國和北奧塞梯共和國,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東連達吉斯坦共和國,南部與格魯吉亞相鄰。
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0萬(1994年)。首府格羅茲尼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口為15萬。車臣居民以穆斯林為主,信奉伊斯蘭教。
車臣對俄羅斯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緩衝地區,這也是俄羅斯歷史上不斷征服車臣,多次對車臣用兵的重要原因。[2]
俄羅斯對車臣地區的征服
車臣人是高加索地區古老的民族,7世紀的亞美尼亞史書中就有關於車臣人的記載。[3]
車臣人在13世紀時遭到蒙古人的入侵,之後歸屬金帳汗國的統治。
14世紀末該地區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佔領。金帳汗國解體以後,車臣人開始從山區向平原地區遷徙。
16世紀時伊斯蘭教傳入車臣,所以現在車臣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4]
歷史上,車臣地區由周邊各大國統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國和城鎮。車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是由伊瑪目加齊‧穆罕默德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所組成的高加索伊瑪目國,此為車臣民族國家之始。
帝俄時期
18世紀末,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第五次俄土戰爭,撃敗奧斯曼帝國,並控制克里米亞汗國,俄國的勢力擴張至北高加索。
喬治亞三王國之一的卡特利-卡赫季王國於1783年與俄國簽訂喬治亞夫斯克條約(或以俄方稱格奧爾基夫斯克條約),希拉克略二世承認俄羅斯帝國對喬治亞之宗主權,而俄國則幫助喬治亞之統一,令俄國有機會將勢力範圍拓展至高加索全境。
此時高加索地區由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維奇·波將軍主導下軍事管制,在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後,交由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接管,俄軍只是廣建堡壘,容許山民半自治,並不進行任何軍事行動。
1785年,因高加索總督區成立,蘇沃洛夫撤軍,毛拉謝赫曼蘇爾乘機率眾起事,以其穆里德派信眾為號召,在奧斯曼帝國支援下,對俄國進行聖戰,並在蘇扎戰役中擊敗俄軍。
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爭。
建國之路一直很曲折
車臣由於處在奧斯曼、波斯、俄羅斯三大勢力的交界地帶,受到各方的爭奪,所以車臣人面對外部勢力的入侵進行著堅決的抵抗,他們不想臣服於各種外部勢力,而是尋求建立車臣人自己的國家。但是,由於車臣人自身實力太弱小,建國之路一直很曲折。
1829年,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高加索地區進行全面征服,伊瑪目加齊.穆罕默德領導車臣人組建車臣尼亞,對俄國的入侵進行堅決地抵抗,這是車臣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也就是後來的伊瑪目國。在伊瑪目沙米勒帶領伊瑪目國抗俄前後達二十多年。
1859年,伊瑪目國被俄羅斯帝國征服,車臣地區便併入俄羅斯帝國版圖並被軍事管治。。
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車臣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遭到鎮壓後,車臣地區開始工業化。在蘇聯時代,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合併,組成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1895年,受帝俄征服後,一直隸屬俄國。蘇聯解體後,高加索地區的自治共和國也爭取獨立,俄羅斯兩度出兵鎮壓車臣叛軍,壓制了車臣分離主義勢力,卻也助長車臣激進分子在俄國境內的恐怖活動。[5]
1917年,二月革命後沙皇統治結束,臨時政府成立,該政府係由高階軍官與中產階級所支持成立,與布爾什維克黨在政治的意識形態上差異過鉅;布爾什維克黨遂於十月發動革命,以後車臣地區屬於俄羅斯蘇維埃,此後車臣地區的行政區經歷多次的變動。
然而當時國內的反對力量仍遍布全國,俄國內部因此陷入紅(蘇維埃)白(效忠沙皇或臨時政府的反對勢力)分裂的狀態,車臣的民族獨立分子曾利用國家分裂的狀態,來達成自己民族獨立的美夢,北高加索的伊斯蘭勢力與紅軍合作,共同掃蕩該區的白軍勢力。
當時的伊斯蘭勢力領袖哈吉,建立北高加索酋長國,成為整合伊斯蘭勢力的重要組織,而紅軍也答應給予北高加索地區高度的自治地位。紅軍於驅逐白軍勢力後便建立「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車臣人再次遭遇厄運
1924年,莫斯科當局解散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前該共和國高度的自治地位僅是蘇聯獲取全國統治權力的過渡時期手段而已。[6]
1934年,同印古什自治州合併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州,
1936年,成立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1941年,二戰的爆發讓車臣人再次看到獨立建國的機會,部分車臣人試圖通過與德國聯合來實現車臣的獨立建國,所以車臣派出軍隊連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德國的戰敗也讓車臣人再次遭遇厄運。
1944年,蘇聯以車臣同德國合作為由,將幾乎整個車臣民族強行從高加索地區驅逐到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地區,並撤銷了車臣的自治共和國地位。當時約有38.7萬車臣人被發配邊疆,這加深了車臣人對俄軍的仇恨。
這些被發配邊疆的車臣人在1957年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才被允許重返家園,恢復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自治地位。
車臣戰爭.歷史恩怨
1951年,東哈薩克車臣人大屠殺事件爆發大規模抗俄活動。
車臣獨立組織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奪取政權,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宣告從俄羅斯獨立。
因車臣共和國接連不斷引起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印古什共和國因此從車臣地區分出,最終引發第一次車臣戰爭,車臣地區事實上獨立。
兩次戰爭中,車臣地區慘遭蹂躪,首府格羅茲尼前後發生四次戰役,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基礎設施毀壞嚴重。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際,車臣再次看到獨立建國的希望,所以這個時候車臣人再次謀求脫離俄羅斯而獨立建國,這導致俄羅斯高加索地區局勢緊張。
1991年11月,時任車臣共和國總統的杜達耶夫發表了獨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羅斯的承認。
第一次車臣戰爭
1994年,葉利欽為了維護國家統一,開始多次對車臣用兵,但是並未評定車臣地區的叛亂,車臣分裂勢力在俄羅斯境內頻頻製造恐襲事件,車臣問題成為最令葉利欽頭疼的問題。
第一次車臣戰爭時,俄國國內經濟凋敝亟需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使得在車臣問題的處置上綁手綁腳,最終俄軍以慘敗收場,車臣得以保持其獨立地位。
第二次車臣戰爭
1999年,普京指揮10萬大軍兵分兩路向車臣進軍。
第二次車臣戰爭正逢俄國政治權力交替之際,普京時任代理總統,需要藉由對外戰爭來加強自身在國內的政治勢力,而戰爭的結果也不令普京失望,俄軍成功佔領車臣,車臣復歸俄國統治。但是車臣地區的依然還存在各種暴力事件,車臣分裂勢力還不斷在莫斯科製造事端。不過,普丁政府開始重建車臣。
車臣發生炸彈爆炸
2002年,雖然俄羅斯政府最近表示對車臣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但是當前俄羅斯軍方在車臣仍駐有上千名軍隊,他們成了車臣叛軍的眼中釘,駐車俄軍不時遭到叛軍的襲擊。如何平息車臣獨立運動成了俄羅斯當前所遭遇的最棘手的問題。
2004年5月9日,車臣發生炸彈爆炸,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被當場炸死。[7]
2006年3月4日,艾哈邁德·卡德羅夫之子拉姆贊·卡德羅夫被任命為車臣共和國總理。[8]
俄國宣布車臣戰爭結束
2007年4月5日,拉姆贊·卡德羅夫選擇與普京合作,被普京任命為車臣總統,車臣地區的暴力事件才得以減少。但是,車臣分裂勢力仍然會時不時地在俄羅斯和車臣地區製造事端。
2009年4月16日,俄國當局宣布車臣戰爭正式結束。
如今的車臣共和國由戰爭狀態恢復正常,目前由拉姆贊·卡德羅夫為車臣共和國總統。
車臣成為俄羅斯心病
車臣人很早就有獨立建國的強烈願望
車臣人作為高加索地區的古老民族,幾百年來遭受外部勢力的入侵和統治,車臣人希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但是屢屢遭到外部勢力的干預而失敗。
所以,車臣人一看到有獨立建國的機會,就會謀求獨立建國。由此看來,車臣人的建國意願非常強烈。[9]
俄羅斯對車臣的極端政策,令車臣人記憶猶新
由於車臣在歷史上是被俄羅斯使用武力征服的地區,車臣人存在強烈的建國的意願,所以他們不斷地反抗俄羅斯的統治,而俄羅斯頻頻使用武力鎮壓,造成車臣人大量的喪生,這使車臣人對俄羅斯充滿了仇恨。
現在車臣雖然在表面上臣服於俄羅斯中央政府,但是一旦出現新的機會,車臣人還是會尋求獨立建國的。[10]
車臣人與俄羅斯人存在巨大的差異,向心力不強
俄羅斯是以東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其中俄羅斯族佔77.7%,以東正教為國教。
而車臣人屬於高加索地區的民族,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雙方在各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
俄羅斯使用武力手段強行將兩者捏合到一起,車臣人對俄羅斯缺乏認同感,一個對國家沒有認同感的民族,分離心自然會比較強。[11]
參考資料
- ↑ Yahoo奇摩知識 - 俄羅斯獨立組織車臣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 ↑ 人民網- 車臣問題:三百年恩怨一朝難化解
- ↑ 悟空問答- 為什麼車臣面積小、人口少,卻總想著要獨立,跟著俄羅斯不好嗎?
- ↑ 關鍵評論- 車臣獨立運動──東正教與伊斯蘭「斷層線戰爭」
- ↑ 台視新聞 國際熱線- 殺戮之地
- ↑ 蘇維埃知識分子概念的形成及時代特徵
- ↑ 中國新聞網- 車臣首府“勝利日”發生爆炸釀血腥悲劇
- ↑ 中國新聞網-車臣戰爭爆發以來大事記
- ↑ 網易 - 車臣為何成為俄羅斯心病,一文帶你看車臣前世今生
- ↑ 壹讀 - 車臣為何是俄羅斯最不穩定的地區?兩者有何歷史恩怨?
- ↑ 故事 - 不斷對外戰鬥的背後,俄羅斯人心中著惦記著什麼樣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