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差
軋差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專有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目錄
名詞解釋
軋差是指交易夥伴或者系統的參與者之間一致同意的餘額或債務對沖。軋差把大量逐筆交易額或債務減少到較小數目的交易額或債務。軋差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這些方式在一方喪失清償能力的情況下,其法律強制軋差的程度不盡相同。參見雙邊和多邊軋差,狀態軋差,債務更新,更替。
軋差並無專門的法律定義,漢語中對軋差的相應的稱謂還有差額計算、對沖、淨提等。軋差的法律機制是利用抵銷、合同更新等法律制度,最終取得一方對另一方的一個數額的淨債權或淨債務,如市場交易者之間,可能互有內容相同,方向相反的多筆交易,在結算或結束交易時,可以將各方債權在相等數額內抵銷,僅支付餘額。
軋差的分類
按照軋差的內容來分,可以分成為結算軋差和違約軋差(或者稱結束交易軋差)。
結算軋差是指交易正常結束時,交易各方進行的軋差操作,結算軋差通常在結算之前先軋淨同種類的相互債務債權。結算軋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結算風險,防止一方支付後,對方於支付之前破產,即使同日支付也存在交割風險,結算軋差不僅適用於支付系統,它同時還適用於外匯、證券等的交割和結算。
違約軋差是指交易一方違約,交易各方立即終止尚待履行合同(executory contract)交易,對已交易的部分進行的軋差操作,各個合同產生的損失和收益相抵銷後,一方向另外一方僅支付(或申報)一個餘額,結束交易軋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一方於結算日前破產給敞口合同帶來的風險。
軋差在信用風險中的形式
軋差是控制雙邊信用風險合約(如遠期合約、掉期)的最常見方法之一,包括支付軋差(payment netting)、出清軋差(closeout netting)、跨產品軋差(cross-product netting)幾種形式。
1、支付軋差。指通過降低必須支付的金額來降低信用風險。如果支付到期,A欠B的金額大於B欠A的金額,A向B支付所欠金額之差。
2、出清軋差。軋差可以擴張到破產情形。假設A、B間有很多衍生工具交易,一些和約市值對A為正值,其他和約市值對B為正值,如果A宣布破產,可用軋差來解決很多問題。如果A、B在破產前同意軋差,就可以把所有衍生工具和約市值進行軋差而決定一方欠另一方的淨額,這樣B在破產過程中不是A的債權人。實際上,A對B的追索權變成A剩餘資產的追索權。這個過程就叫出清軋差。
軋差在破產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允許破產公司執行有利和約而不執行不利和約時,存在選擇問題。上面例子中,如果沒有軋差,A會對A欠B金額大於B欠A金額的和約違約,而B會被迫執行B欠A金額大於A欠B金額的和約。
3、跨產品軋差。當A、B同意對所有和約進行軋差時,這個過程就是跨產品軋差。例如,如果一方是銀行,他們可以在決定一方欠另一方的總淨額時包含任何條款。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