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辣椒秧

来自网络的图片

辣子是辣椒属茄科一年生至多年生植物。茎多二歧分枝,分枝稍“之”字形折曲。叶互生,枝顶呈双生或簇生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全缘,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下延,两侧不对称。花单生,俯垂,花尊杯状,花冠白色,花药灰紫色。果直立,圆锥状,成熟后红色,味极辣。种子扁肾形、淡黄色

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于明代传入中国。

中国的辣椒品种繁多,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新疆、陕西、海南、山东等。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辣椒在色泽皮层、厚度、辣味和经脂溶后产生的香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辣椒在许多中国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就难以下饭,可见人们对它的钟爱。

《食物本草》载辣椒:“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草纲目拾遗》载辣椒:“有小仆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末几,疟自愈”。

目录

植物学史

词语解释 拼音:làzi 释义:[chilli;hot pepper] [口]辣椒的俗称,亦比喻作风泼辣的人 ①辣椒。②比喻泼辣、厉害的妇女。 示例: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红楼梦》 补充:在许多西北地区的方言中表示不赞同。 在许多西北地区,辣子也是辣椒的意思,可以是辣椒粉,辣椒油,干辣椒, 甚至是在植株上结的辣椒都可以叫做辣子。 比如:“老板,多加点辣子”就是多放辣椒的意思。 在天津等地,辣子还可以指代青椒、尖椒等。

辣子起源

辣子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欧洲殖民主义到达美洲以后,辣子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传入中国的年代未见具体的记载,但是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子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子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辣子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明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到时下几乎是没有辣子的空白地带了。 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子,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子。

在乾隆十二年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子的记载。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子)以为蔬”了。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贵州则“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但道光以后,食用辣子便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子了。

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子的记载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都没有种植和食用辣子的记载。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末期,当时种植和食用辣子的主要区域是成都平原、川南、川西南,以及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子才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据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子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与傅崇矩同一时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云南在什么时候开始食辣?其邻近贵州的镇雄在乾隆时起食辣,但直至光绪时期的著述《云南通志》中仍无辣子的踪影,其时辣子已经涌入了云南——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写到,他的父亲在雅安发现每年经四川雅安运入云南的辣子“价值数十万,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于川人也”。 施耐庵(1296~1371)是元末明初人,《水浒传》中有麻辣卤豆腐的描述,由此可见以前“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有误。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多年生小灌木,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高50~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常卵状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边全缘或是波状,近无毛。花白色,1~3朵生于叶腋或枝腋。浆果直立或下垂,球形、圆锥形或纺锤形,形状及大小,各变种不同,熟时红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分布范围

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于明代传入中国

中国的辣椒品种繁多,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新疆、陕西、海南、山东等。[1]

参考文献

  1. 辣椒秧,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