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灵隐寺

图片来自xuite

辩才(1011年-1091年),杭州于潜(今属杭州临安区)人,俗姓,名元净(一名元静),字无象,“辩才”为宋仁宗赐号,北宋天台宗名师。

目录

生平

出生时,左肩膀肌肉隆起如袈裟丝带,八十一天乃止。他的伯祖父不禁叹息,称他是宿世沙门,让家人给他念佛,认为“八十一”大概是其命数。辩才10岁就在西菩山明智寺出家,立志说法度人,16岁受戒。18岁学于下天竺寺慈云法师,传承天台宗,慈云圆寂后师从明智韶法师,25岁宋仁宗赠紫锦袈裟一件,赐号辩才,代替其过世的老师住持上天竺寺,长达17年。辩才师承天台宗正宗之后,有复兴天台宗的志向。40岁住持法惠院大悲寅阁。50岁在上天竺寺讲授天台宗,香火盛极一时。60岁时,杭州太守祖无择因为谗言被捕下狱,辩才也因铸钟受到牵连,后来获得释放。[1]

63岁初遇苏轼,为苏轼次子苏迨摩顶,次年苏轼到于潜西菩山中寻访辩才。66岁,到秀州(今嘉兴市)施咒水以治疗瘟疫。同年,僧人文捷贪图辩才住持的上天竺寺之财富,伙同权贵驱逐辩才,将辩才迁至下天竺寺,后文捷事败,次年回到上天竺寺后重任住持更得人心,苏轼作《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69岁,归隐龙井山中,重整已经荒废的龙井寺庵,秦观参寥来访留下碑刻诗作。70岁,遣人到黄州问候苏轼。73岁,应杭州太守邓温伯邀请,住持南屏山一年,之后又在灵隐讲道,邓去任后归龙井。一年后,赵抃来访,以“小龙茶”招待;又一年,杨杰至龙井访师。78岁,苏轼求其为父母造地藏王造像供奉京城寺中。80岁,苏轼等人来龙井,赠辩才香茗来庆祝80岁。

81岁,在龙井寺方圆庵宴请宾客,告诉众人自己净业将成,如果七日无障则将坐化,七日后出而坐化。是年9月,安葬其尸骨的僧塔建成,苏辙为之作《龙井辩才法师塔碑》,苏轼作《祭龙井辩才文》。辩才在苏轼离开杭州的第二年过世,因而苏轼悲痛不已,直到去世之前还要派人凭吊辩才。[2]南宋的《咸淳临安志》中有辩才作《心师铭》一则为其临终之作,然而此则又收录于《全唐文》中但署为唐辨才所作,四川大学的刘长东、庞礴等考证为宋辩才所作,因唐辨才名和宋辩才号相近似,故《全唐文》错将其为唐人之作。[3]

轶事

龙井寺下有溪水,因为溪中有石形状如虎,故名虎溪。辩才在天竺山的时候慕名而来者甚众,因而希望摆脱天竺山的喧嚣而隐居龙井,由于龙井距离西湖有二十里之远,客人远道而来无法完全拒绝,故立下清规:“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容,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往来宾客都理解其初衷,多年来都没有破律。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来访辩才,两人相谈甚欢,彼此相见恨晚,于是苏轼留宿一夜。次日,辩才带苏轼参观寺中各处,过午后府中衙役催促苏轼回杭州城,辩才遂出门送客,二人携手相挽,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经过虎溪。辩才身边的侍者连忙叫住,辩才辩称东坡误他,东坡也打趣辩才,两人相顾为笑不已,众人也是笑倒。后来辩才就在送客的地方修建了过溪亭,取杜甫“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意名“二老亭”,以资纪念。

参考文献

  1. 胡晓明. 宋辩才法师年谱.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09, 6 (1): 223-236. 
  2. 张雅;潘珊. 听赏西湖楹联(五)三笑曾留遗迹,片时暂息行踪. 浙江新闻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中文(简体)‎). 
  3. 刘长东; 庞礴. 《心师铭》撰者考——《全唐文》订误一则. 宗教学研究. 2001, (3): 76–80 [202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