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城市
背景
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H.Louts)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1],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边缘城市”概念是用于形容美国自郊区化后期的成熟形态,被认为代表了198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开发的新趋势。如今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可以看到“边缘城市”理论同样在发挥着作用。
1991年,是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记者Joel Garreau在他的《边缘城市》一书中所提出的,然而对此概念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
鉴定标准
为界定边缘城市,Garreau提出了五条功能性标准:
发展前景
虽然对边缘城市的评论是贬褒不一,但边缘城市是美国社会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它和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是一致的,这一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延续、扩展和壮大。
然而,边缘城市欲完全取代中心城市似乎不是那么现实可行,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共生或许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取向——边缘城市在成长,中心城市也在积极更新。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边缘城市在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
视频
边缘城市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圣才学习网,2010-7-29
- ↑ 边缘城市_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道客巴巴,2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