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亦稱「邊際收入產品遞減規律」或「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是西方經濟學生產理論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它是指名詞解釋:在技術水平和其它生產要素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地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到一定程度後所得到的產量或收益的增量是遞減的。該規律的前身是「土地報酬遞減律」,由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英國安特生同時各自提出,馬爾薩斯加以宣揚並據以論證其人口理論,李嘉圖也以此作為其級差地租說的論據之一。現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該規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它不僅表現在農業部門,只要符合該規律所規定的條件,在其它各個生產部門也同樣存在。

術語名詞

術語(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學科領域用來表示概念的稱謂的集合,在我國又稱為名詞或科技名詞(不同於語法學中的名詞)。術語是通過語音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科學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是思想和認識交流的工具。根據國際標準,「術語」一詞僅指「文字指稱」。但許多人使用此詞頗為混亂,時而指指稱,時而指概念。這可能是由於言者腦中概念漂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