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陶瓷
遼代陶瓷 |
書名:遼代陶瓷
出版社:遼寧畫報 (2003年2月1日)
ISBN:7806014497
頁數:383頁
語種:簡體中文
作者:路菁編
出版日期:2003年2月1日
品牌:博庫
開本:16
目錄
推薦
《遼代陶瓷》為遼寧出版集團重點圖書,遼寧畫報出版社隆重推出。
後記
《遼代陶瓷》在許大慶先生的熱心鼓勵與大力支持下,路菁歷時4年,勤勉不懈,追蹤溯源,授課之餘,做了大量的踏察、收集、整理、考證工作,今天終於出版了。這是一部在研究、吸收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的探索之作,也是中國陶瓷史研究中的一部拾遺補缺之作。
我也曾介入遼瓷研究工作。想到起步的艱辛,真是思緒萬千,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起湧上心頭。記得我曾寫過一幅「遼地尋夢」的橫幅(或條幅)聊以自慰,皆因對遼代陶瓷的研究總有一些解不開的謎團。從今天的這部書中,總算是看到了一點點完整的影像了。
遼代歷時二百餘載,與五代共始,和北宋同終。從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有關遼瓷的資料當中感受最為突出的是,在我們少數民族制瓷歷史上,契丹族可以說是突出的代表。其所創造的文明,如精美的金銀器、馬具,如契丹文字的創造,如繪畫,都顯示出了一種博大與精深。而對於遼瓷的發現與研究,卻只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已出版的有關文章多為踏察報告或是外表形象特徵的片段介紹,其中許多文章仍沿用外國學者的觀點。
「遼代陶瓷」在我國陶瓷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遼契丹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依照自己的習俗、愛好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質的文化,並不斷地充實着、發展着。但是,他又毫不故步自封,不拒絕吸收漢文化、西亞文化、渤海文化,「向暮華風」;從其他文化中不斷地吸取有益的營養來充實與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因此可以說,遼文化是在與漢文化、與其他文化交融中得到了更大的豐富與新的發展。在「遼代陶瓷」研究的課題中,這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關於窯址,從已有的資料看,大都是略略提及。由於長期的戰亂以及天災、人禍,許多窯址已大部分被破壞。十年中,我們曾先後五次去遼地踏察。去曲陽、磁州、大同、渾源瓷窯故地尋訪,其現狀也是如此。而文獻記載也是隻言片語。尤其在今日「重官輕民」、惡其粗俗以及某種經濟利益驅動之下,對遼金陶瓷的研究更少有人間津。有者也只是片段的介紹、獵奇式的研究。因此,國內陶瓷界對遼金陶瓷的研究工作仍是弱項。
序言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它創建的遼(契丹)朝享祚二百餘年,與中原的五代和北宋相始終。在中國歷史上,遼素以軍事、政治強盛而著稱,並因此而使中國歷史在唐代以後又出現了第二次南北朝。但是,遼在鞏固和開拓我國北方疆土、發展多民族經濟和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特別是宋遼「澶淵之盟」(工005年)之後,南北方有一個百餘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在與北宋及周邊各國、各民族的頻繁交往中,遼的政治、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並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遼文化。遼文化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物質文化之一的遼代陶瓷,則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百花園中一支散發着北方草原氣息的奇葩。
在遼代之前,東北地區除了高句麗燒制過低溫釉陶及粟琳揭建立的渤海國燒制過渤海三彩和琉璃瓦之外,尚沒有燒制瓷器的歷史。遼國建立以後,在中原的影響下,也開始了瓷器的生產,並創造了具有北方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遼代陶瓷。遼代陶瓷的燒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將中國瓷器的燒制地域擴大到長城以北,而且豐富了中國陶瓷的藝術內容,並對金元兩代陶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遼代陶瓷不見於文獻記載,遼瓷的被確認和定名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事。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隨着大批遼代墓葬、塔基和窯址的發現,出土的遼代陶瓷及相關資料日益豐富,使我們對遼代陶瓷的認識也不斷深化。考古資料證明,遼代的陶瓷生產是在學習和沿用中原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其中,受華北的邢窯、定窯和磁州窯的影響尤為明顯,甚至初期的窯工都可能是從這些地區掠來的。然而在造型與裝飾方面,遼代陶瓷又有許多創新和發展。[1]
參考文獻
- ↑ 淺談遼代陶瓷器的特徵搜狐網,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