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洞庭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1],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
“ |
城頭雞一號,浩蕩風腳回。 篙師起相呼,牽帆上高桅。 我亦推枕聽,波浪聲轟豗。 窗間試一覘,萬頃銀山開。 附火且安坐,念此亦快哉。 良久天平明,已見金沙堆。 泊舟古廟底,喜色動輿台。 我行正長夏,及此歲律摧。 通籍恨亡補,敢賦歸去來。 所至有何忙,妙處姑徘徊。 險阻元自平,鷗鳥亦不猜。 萬事有定理,渠謾費安排。 明朝上湘水,雪意正栽培。 行矣一杯酒,好在故園梅。 |
” |
— [南宋]張栻 |
目錄
人物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2],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游九功、游九言,皆為湖湘學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為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於程朱而又異於陸學。
在張栻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為"踐履"的重要標準。他在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為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門生們的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湘學派更加流光溢彩。
視頻
過洞庭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精品】二程理學微探,道客巴巴,2014-07-30
- ↑ 長沙嶽麓書院——中國千年學府,古建家園,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