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
迎娶 |
迎娶 漢語詞彙。拼音是:釋義:又叫"迎親"、"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迎娶[1]
外文名稱 send a party to escort the bride to the groom's house
拼音 yíng qǔ
釋義 娶妻
釋義
男方至女家接新婦完婚。
來源
《元典章·戶部四·婚姻》
基本解釋
[send a party to escort the bride to the groom's house] 娶妻。男到女家接新娘
例句
《元典章·戶部四·婚姻》:"卻令本人迎娶 胡茶哥 為妻。"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楚)平王復命無極領金珠彩幣,往秦迎娶。"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約定了回來,先教 魏撰之 納幣,揀個吉日,迎娶回家。"
清 李漁《婚虹局奈何天·慮婚》:"如今孝服已滿,目下就要迎娶過門。"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襲人本不是那一種潑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轎而去,心裡另想到那裡再作打算。
沈從文 《阿金》:" 阿金 抱兜已空……好像已無須乎再上媒人家商量迎娶了。"
解析
迎娶也叫"迎親"。舊京辦迎娶喜事一般都在家裡舉行,也有在飯莊子辦的。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親人員、發轎、依仗、響器、轎子、新人上轎下轎、取新歸途、婚後瑣禮等許多細緻講究和儀式。辦喜事的熱鬧情況,一切排場在迎娶儀式中有着集中表現。正如一首早年童謠中所說:"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門子給我捎個信兒。搭大棚,帖喜字兒。牛角燈,二十對兒,娶親太太兩把頭,送親太太拉翅兒。八灑乘團褂子大開禊兒,四輪馬車雙馬對兒……"
女方回贈禮物,必有狀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見面。
迎親
以花轎迎娶新娘,是寧波人自南宋時形成的風俗。據傳花橋系宋康王趙構御賜。花轎由四人抬着前往,後隨專侍新娘的送嫂,臨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時小孩們攔住轎子,不讓進,抬轎的就得給些禮金(稱"轎門紙包")才行。此時,新娘按慣例拖延上轎時間,俗稱"捱上轎"。
上轎
在迎親者"三請"、"四清"後,才見穿霞披、戴鳳冠,蓋大紅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長抱上轎,或由其弟領上轎。臨上轎前,其母餵一口"上轎飯",意謂不忘養育之恩。接着母女倆縱聲大哭。有俚語曰:"娘家哭得震天碑懂嬸響,婆家家當嗒嗒漲。"新娘上轎坐定後,不可移動座位。座下放只銅火熜,內燃炭火及絨香,隨轎需有兩男青年緩緩前行,稱壓轎。轎子將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時,男方向女方贈糕點,以示敬意。這時壓轎者從火熜內煉辣雄點一袋煙,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稱"接香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