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輝
迎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FUN TECHNOLOGY CO.,LTD,股票代碼:3523,簡稱迎輝)成立於:1998年1月15日,總部位於台灣台南市安南區。主營事業為:光學與光電膜材、精密光學與光電膜加工、各式顯示器膜材開發製作。並於2007年11月股票登錄櫃檯買賣中心買賣[1]。
目录
公司概況
迎輝科技創立於2000年,原從事各式視光學產品製造的前董事長唐世杰先生,有鑒於當年台灣液晶產業蓬勃發展,然其中的關鍵零組件光學膜卻需依賴國外大廠供貨。其仰仗專利屏障及技術優勢,不僅價格昂貴,且服務品質不佳。因此,唐董事長逐萌生以從事塑膠產業多年所累積的技術經驗,投入光學膜相關技術的開發與製造。當時,光學膜在兩岸均屬一項陌生產業,沒有任何的技術前例與專業可以參考。而在國外大廠多項專利的重重箝制下,光學膜的製造,其實面臨極大的障礙與挑戰。對一個原從事傳統產業的技術工作者來說,貿然投入技術與資本密集的光電產業,是非常艱難的考驗。然而,在熱情與自我挑戰的期許下,從對光學產品一無所知,一步步建立材料,光學,機電,化工等相關基礎技術,到全套生產線設備,在唐董事長的堅持下一一完成。過程中除了大筆資金的消耗外,不乏日以繼夜守候在生產設備旁等待成果的煎熬。
2003年,迎輝科技的光學膜產品克服了專利的障礙,並建立了自有的生產線開始量產,品質與技術均可與國外大廠競爭,在國內外所有液晶面板廠大力支持下,經過五年兢兢業業的努力,本公司的光學膜產品開始進入市場,打破原由國外大廠壟斷的局面。為持續創新與永續經營,本公司逐申請公開發行,並於2006年順利進入櫃買市場。為拓展產品線,後續又投入ITO透明導電膜,以及薄膜太陽能技術的開發製造,這些產品與光學膜一樣,都成了台灣自有技術的領頭羊。
因應市場的變化,本公司相關產品的價值受兩岸同業的競爭逐步下降。逐於2015起對本公司的技術逐一盤整,歷經五年的努力,挾近二十年來光學膜與光電膜技術開發與生產的經驗基礎,加以多年來建立的完整光學與光電膜材的生產設備,迎輝科技繼光學膜以後,又切入高附價價值的膜材製造領域。最近,我們也開放我們完整的膜材生產技術與設備, 積極與國內外公司合作開發高附價價值產品。在合作創新上,我們專注執著,信守承諾,深受客戶信任。目前除了自有的產品外,與美、日公司開發的高附加價值膜材均已於近年內開始進入市場,並獲得客戶的極度肯定。近年,挾累積的膜材技術經驗,除了光學膜外,也積極投入醫療,汽車及一般生活所需的各種新功能性膜材及應用產品開發,以開創全新的膜材市場。
作為一個開發型企業,秉承一路走來持續創新的創業理念,在二十年來客戶端的支持與認同下,迎輝科技期許以當前擁有的資源持續邁進,將繼續專注開發先進膜材技術支持相關產業。並在環保製造,與企業責任上盡最大努力回饋社會[2]。
突圍三部曲
突圍首部曲:門外漢抗3M 唐世杰結識了在工研院光電所做研究的呂英宗。當時光電所看到唐世杰有做鏡片的能力,建議他切入面板材料,做背光模組的導光板。
「我當時連什麼叫背光模組都不知道,」唐世杰說。他向呂英宗借了一台筆記型電腦,拆開想了解什麼叫背光模組,卻發現裡頭有一小片板子,放到顯微鏡下一看,覺得自己做得出來。那小片板子就是背光模組中毛利最高,且當時台灣沒有人做,全球產量壟斷在3M手上的增亮膜。
當時工廠就在住家後方,為了看顧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實驗,床旁邊放著一個鬧鐘,「就半夜三點起來巡一下,五點再起來巡,」唐世杰不太敢睡著,常常早上四點,一發現實驗有問題,立刻驅車從台南開往新竹工研院,呂英宗八點上班,就看到唐世杰等在門口。
發現大生意,興沖沖投入,唐世杰卻沒想到,接下來的五年,他燒了近兩億作實驗,卻沒有任何訂單,沒有收入,員工的薪水也靠借錢來付。原本做房地產、開工廠賺了不少錢,卻因為投入增亮膜,自己差一點淪落成乞丐。
但從生產製程的機械設備、開模、到裁切,唐世杰堅持迎輝全部自己掌握。二○○三年,終於做出增亮膜,出貨韓國後,卻被國際大廠3M控告。
對國內的面板大廠來說,背光模組佔材料成本高達四○%,當中光學膜又佔了一五%,長期被3M壟斷的結果,降低成本不易,早就想要扶植第二家材料供應的國產廠。國際專利訴訟的關卡一過,迎輝等於頭過身過。
突圍二部曲:大將帶兵出走 二○○五年,公司重要的主管卻帶著一批研發人員出走,到高雄創立嘉威光電,不但初期背後就有友達入股,且因熟悉迎輝的研發技術,嘉威和迎輝的產品十分雷同,但價格更低,業界詢問高。
主將帶兵出走和自己對打。身經百戰的唐世杰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從工研院挖來老戰友呂英宗當執行長以及總經理,找了好幾個博士級的研發人才補強,還蓋起宿舍讓員工住,企圖讓員工安心。呂英宗還舉家搬到台南和唐世杰打拚。「其實選老闆像選老婆,理念合關係才能長久,」呂英宗比喻。
突圍三部曲:火燒後的契機 面對背後的大追兵,沒想到唐世杰的試煉還不止一個。二○○七年一月,蘇州廠的大火,燒掉了佔迎輝一半出貨量的生產線,公司損失二.五億,前三季EPS和二○○六年一比,少了四塊。
火燒後,唐世杰沒有時間低潮。他指揮把蘇州廠的產能移回台南廠,產品再空運回大陸給當地的客戶,重點就是不能斷貨。「光一個月的空運費用一千萬,」呂英宗說。當時台南廠的員工十分緊繃,趕貨到半夜一、兩點立刻要趕空運,讓迎輝成為航空VIP的同時,也是最令航空公司抓狂的客戶。
當時唐世杰的想法是就算降低良率,也不能讓客戶斷貨,面板大廠默默看在眼裡,事後不但沒轉單,迎輝在四月還打入韓國三星面板的供應鏈。 「一路跌跌撞撞,我們已經很有抵抗力了,」呂英宗說。
再度拉高別人想超越的門檻 面對後進者不斷攻入增亮膜市場,除了子弟兵嘉威、客戶中強光電自己也投入,還有韓國的業者加入競技,「面板大廠像LG自己做增亮膜,犧牲原本的供應商很正常,所以迎輝這樣的廠商,腳步要更快,」一名面板產業業者觀察。
迎輝也悄悄投入整合膜領域,樣品已經通過認證,希望將別人想超越的門檻再拉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