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目录
内容简介
★入选各大图书奖项
◢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写作奖决选名单
◢《泰晤士报》2020“年度自然之书”
◢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
◢《纽约时报》“年度瞩目之书”
◢《华尔街日报》“年度十大好书”
◢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史 密森尼学会》《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环球邮报》等2020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精选推荐
◢“文学中心”电台(LitHub)2020年度最受期待图书
◢《科克斯书评》夏季书单推荐图书
★这是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属于我们时代的冒险故事
一段走入冰原的田野调查,一份惊心动魄的自然笔记。
一位宛如当代游侠的鸟类学家,深入幽僻的远东雪林,在脆弱的冰河上疾驰而下,只为寻见这世上神秘而硕大的一种猫头鹰……
★自然学家海伦·麦克唐纳私人书单推荐
“这本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毛腿渔鸮的调查记录令人无比兴奋。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当乔纳森·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张照片,并分享给专家,这便是世界上体形硕大的猫头鹰——毛腿渔鸮。随后,斯拉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研之旅,在俄罗斯东部茂密偏远的森林中寻找这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尽管毛腿渔鸮的翼展长度达6英尺,身高也超过2英尺,但它们总是神出鬼没,人类对其所知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它们在冬天最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独特的足迹。毛腿渔鸮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捕获这种猫头鹰以做研究,并尝试据此制定出一个保护计划,以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应对各种挑战:在冰冷的帐篷里通宵监测,疯狂地驶过将融的冰河,毫无防护地爬上朽烂的树木以检查巢穴中珍贵的渔鸮卵。为捕捉和追踪渔鸮,他们使用尖端的定位设备,亦即兴设计巧妙的陷阱,还必须始终警惕与熊或东北虎发生冲突。在斯拉特异常生动、精确,同时不失幽默的叙述下,毛腿渔鸮渐渐展露真容:它们是狡猾的猎人,忠诚的父母,怪异的“二重唱夫妇”,是不擅记仇且相对温顺的猛禽,也是在条件严酷、面积不断缩小的栖息地上顽强生存的珍稀物种。
除此之外,斯拉特还以令人捧腹的笔调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边疆区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远也不清醒、以伏特加为粮的嗜酒村民,有与黑帮交易失败后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隐居者,有为了可以卖10美元的貂皮而猎杀毛腿渔鸮作肉饵的无知少年……对于沿途经过或停驻的大小城市、村庄,斯拉特亦不吝啬笔墨,关注这些地方的历史,以及它们在苏联集体经济时期的发展和如今的没落。
斯拉特以一份惊心动魄的田野笔记,向读者全面展现了这片远东冰原上的生灵、人类、居住地、自然景观及文化风貌。
名人推荐
这本关于斯拉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研究毛腿渔鸮的记录令人无比兴奋。这是一种巨大的猫头鹰,它们羽毛蓬松,有着黄色的眼睛,在冰冷的河流中涉水捕鱼,对于人类,它们是神秘莫测的鸟儿……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海伦·麦克唐纳
本书丰富地交叉记录了科学调查、动物保护及荒野探险等不同层面,它是罕有的一种自然写作,其所讲述的事实既准确又富于华丽的故事性。本书饱含叙事上的快感,充满孤注一掷的冒险、望而生畏的挑战和令人沮丧的逆境描写——从遭遇暴风雪、封路被困、在冰冷的河岸边守夜,到技术上失败、驶过危险的春季冰河,以及身边那位令人疲倦、滔滔不绝的田野助理……作者绝好地描绘了毛腿渔鸮这一稀有物种。
——《华尔街日报》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令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每一种微小的事物,宛如身临其境。为此,这是一部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不同寻常且大受欢迎的作品。它有力地彰显了斯拉特作为作家兼研究者的才能。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迷人而抒情、温柔却振奋人心的回忆录,它讲述了对一种奇特而美丽的鸟类长达数年的追寻。斯拉特的叙事中穿插着优美的散文篇章,猫头鹰的奇异完全吸引着读者。同样令人挪不开视线的还有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身上的种种“怪癖”。不仅如此,书中还充斥着对麋鹿肉、劣质伏特加和俄罗斯桑拿等事物的描写……透过斯拉特的书写,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新貌,帮助我们更好地栖身于世。
——《泰晤士报》
毫无疑问是本杰作。有科学记录,有回忆,有冒险故事,书写得迷人而惊心,笔触优美……斯拉特是位了不起、有思想的作家,他将故事讲述得如此流畅,富于悬念和戏剧性,又满有细致的科学观察,同时还少不了一抹诙谐与谦卑。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乔纳森宛如一位当代游侠,冒险深入俄罗斯的远东丛林,归程后用堪比惊悚小说的文笔,讲述着有关自然保护科学的迷人故事。
——《猎户座杂志》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里伟大的生存冒险故事之一……斯拉特的真实经历读起来就像最杰出的小说,它是杰克·伦敦与J.A.贝克的合体,洋溢着那些勇气时刻,以及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
——《拉夫·劳伦杂志》
从最初几页开始,斯拉特就用生动的语言和紧凑的故事牢牢抓住了读者。这本书的成功要部分归功于作者的写作才能,他向读者呈现种种冒险,并将其中的紧张气氛延长,使一个原本有可能枯燥的观鸟故事,变为一部引人入胜、了解鸟类保护的必读作品。通过书中所描写的驾驶雪地摩托狂奔过冰河,与当地村民在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中相识,以及在孤独而美丽的夜晚亲眼观察这种不可思议的猫头鹰等经历,斯拉特那粗犷的自然保护者形象跃然纸上。
——《科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拉特(Jonathan C. Slaght)
美国德鲁大学学士,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博士,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协调员。他的研究项目是毛腿渔鸮、东北虎等濒危物种,并协助WCS调研从北极到热带地区的东亚—澳大拉西亚飞行路线上的鸟类保护活动。他 目前是世界上研究毛腿渔鸮的重要专家之一。斯拉特的文章、研究、摄影多见于《纽约时报》《卫报》《史密森尼学刊》《纽约客》等媒体。
任晴 (译者)
美国佛蒙特大学自然资源博士,美国佛蒙特州可持续发展学校研究所评估与项目研究员。译有《鸟的智慧》《猫头鹰的秘密生活》。
原文摘要
那一夜,在阿格祖附近,渔鸮捕猎了鲑鱼。声音对渔鸮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它们的主要猎物都在水下,不会留意陆地上声响的细微变化。大多数猫头鹰物种都能追踪啮齿动物目标在森林底层碎屑中窜动的声音,像仓鸮就能在漆黑的环境中做到,但渔鸮要捉的却是水里游的猎物。这种狩猎方法的差异也体现在身体结构上。很多猫头鹰都有明显的“面盘”一脸上特殊的呈圆形排列的羽毛,能将最微弱的声音传送到耳孔。但在渔鸮身上,这个“面盘”并不明显。从演化角度来说,它们根本不需要这种优势,所以这个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了。 渔鸮的主要猎物——鲑鱼所生活的河流,基本上有数月都是冻结的。为了在气温常低至零下30摄氏度的冬季生存,渔鸮储备了厚厚的脂肪。因此,乌德盖人曾把渔鸮当成珍贵的食物。吃掉渔鸮后,他们还把巨大的翅膀和尾巴铺开晒干,做成扇子,在猎鹿和野猪时用来驱散结成团团黑云的咬人的昆虫。
书评
比如月黑风高夜、一个傻乎乎毛茸茸的身影PIAJI一下落到水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两条大毛腿,然后你就看见一只大鸡(不是)东摇西摆地晃荡来晃荡去,那样子就好像郭德纲相声里有一巴掌宽护心毛、胸前还纹着带鱼、头上扎着小辫儿的两米高大汗突然撩起了他穿着的小裙子、露出两条全是毛的粗大腿。
比如一口叼住小鱼之后突然意识到有猥琐人类偷窥!于是顿时呆住了、鱼都忘记往下吞了,还露着半条鱼在嘴巴外面就开始以脖子为圆心进行360度上下左右转头运动。俩耳朵还飞机耳了、竖起了两只毛茸茸的小天线。
你要是调高音量,还能听见它一边叼鱼一边恐吓你的声音——吱呀乱叫,一点都不严肃,尤其是配上那俩大黄眼睛,让你忍不住想一把薅过来往死里撸。
当然这是不可以的,就像很多你想干的坏事一样,只能在脑子里想一想。因为渔鸮已经是相当濒危的鸟类了,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萌(划掉)的猫头鹰。在本书的作者深入俄罗斯边境森林研究它们之前,人类对它们几乎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你会在B站搜到台北动物园救助的渔鸮。之前他们一共救助了两只渔鸮,于是就把他俩放在一起看看能不能谈恋爱,结果一等就是好多年,一点动静都没有。动物园很委屈——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天天给鱼吃,怎么不谈恋爱呢?(像不像催婚的你爹妈)然而这俩渔鸮更委屈——你们人类太瞎了!看我个子大就觉得我是母的、看室友个子小就觉得人家是公的,光知道看外形判断性别、那会也没有靠谱的DNA技术(公母长一个样子的鸟一般靠DNA判断性别最靠谱,但也有样本污染把人家性别搞错的),结果呢!我俩都是女孩子!壮一点的女孩子和小一点的女孩子!我俩被关一起天天大眼瞪小眼!而且我们渔鸮各自有各自的地盘!都是社恐!见面就掐!你们人类整啥呢整!
哈哈哈哈哈,对不起了,作为人类给你们道歉了。因为我们就是这么蠢,不仅对你们一无所知,还老是瞎胡说,还老是拿猎枪打你们,还老是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树砍了做成便宜的木板去给人当床板,搞得你们都话不下去了。还好有这本《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的作者这样的研究者,他们深入一不小心就会挂掉的俄罗斯边境荒原,冒着被老虎咬死、被野猪撞死、被融冰欺骗掉进冰窟窿里冻死、被急流冲死、被偷猎者爆头、被躲到边境的犯罪大佬抓走……的风险,从零开始一点点科学地了解这个可爱的物种。
你要如何了解一种人类几乎一无所知、也无法接近的濒危鸟类呢?你了解它的方式得科学、系统、严谨、谨慎,还得以不伤害它们为前提。这本书记录了这个艰难却有趣的过程。这个过程跟《降临》里解读七肢桶语言的语言学家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了解,总是基于我们吃什么、如何获取食物、在哪里安家(筑巢)、如何寻找伴侣、如何抚养孩子、如何区分性别这些基本的问题开始,慢慢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这也正是作者在危险的俄罗斯冰原上卖命的理由——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渔鸮这个可爱的地球友邻,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一起科学地保护它们和它们的家园。
读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俄罗斯荒原卖命。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总是让我想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这两部作品里人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逼得以类似野生动物的模式艰难生存的样子总是让我寒彻骨、恐惧之中又觉得很刺激。这本书也有类似的风格。
读这本书,我也在慢慢接近鸟类研究者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出野外的真实生活,理解常常读到的那些技术手段——诱捕、给鸟背上GPS追踪器或是无线电信号发射器。我一次次意识到野生动物保育员像“老母亲炫耀傻儿子居然会做奥数”一样的骄傲——无论人类多么绞尽脑汁给动物做丰容、发明出它们不可能甩得掉的信号发射器,动物总是会证明它们比人类所想象的更聪明、更机智、更勇敢、更可爱。这也让我们爱动物的人更加爱它们——不是作为低于人的物种、而是作为跟人类平起平坐的地球的子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