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母亲(孙国强)
作品欣赏
追忆我的母亲
母爱的伟大毋庸置疑,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慈祥但又特别善良真诚的人民教师,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对工作忘我的精神,以及对“大爱无疆”的深层理解,用博爱之心和行动取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她那以教育为重的宗旨理念,在平凡的人生中,凭着心中的爱,做到了不可复制的成功。从细微处时刻鼓励着我成长的脚步,她一生的奉献精神凝结着多少辛酸和疾苦,使我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母亲去世已23年多了,终年78岁。她去世时有人写的挽联:上联是:为人师桃李满天下,下联是:做母亲后辈蒙光辉!真实地反映了对母亲的尊重和评价。在这新年到来之际,更加使我回想起母亲的高贵品德和为人处事的修养,以及我在母亲的呵护下曾经走过的岁月,母亲给予我的温暖和快乐。
我的母亲祖藉是江西省南昌市,从小就随姥爷、姥姥来到了济南,后来又去了淄博市的博山区直至去世。她在济南从上小学开始,最后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的学历在那个年代女性中可以说是风毛麟角,正是她的学识和修养让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受益非浅。
1951年母亲参加了博山区人民银行社会招聘,凭着优秀的成绩而被录用,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耽误了报到时间,所以,失去了到银行工作的机会。后来经过努力加入了教师队伍。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就是当时很受人们尊敬的人民教师。
那是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期间,她在街道大食堂义务做饭,接触的人比较多,了解到很多孩子不识字,参加工作了还是文盲,全家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对祖国建设带来极大的影响。有些家庭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上过学的,原因是当时的孩子较多,公立学校承受能力有限,牵扯到一是教室太少,二是师资力量缺乏,三是政府划拨的经费有限所导致,致使很多父母都显得无奈,所以放弃了孩子上学的机会,看到很多孩子得不到吸取文化知识的机会,怎能成为对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当时她心急如焚。
为了解决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她经过再三思考,认为自己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与教育专业对口,又在乡村小学当过几年的代课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何不发挥一下专业特长,为教育事业出点力呢?凭借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精神及执着的信念,于是找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申请,自报奋勇地承担起成立民办小学的重要任务,经过多次请求和找有关部门协调,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
为尽早把学校建成,她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各种困难,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因为民办学校政府不出资,只是管理,其他问题都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手续要齐全的问题,教育部门立项后,才能有资质进行教课,学生课本才能例入计划,而且要找教室、校园,还要聘请授课老师,解决经费及桌、椅和办公设施等等,实在是举步维艰。
在组建学校工作中,特别是教室的问题,都是租用的民房,那时候博山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一个教室,那个院子一个教室,一个学校分在十几个居民院里,没有课桌就用砖头砌成两个跺子,上面放一块门板或者床板等,坐位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教学用的教杆用树枝代替,黑板是用水泥抹墙面,然后刷上点烟灰……。在极端简陋的环境中坚持办学初衷,面对师资力量不足,她走东家串西家寻找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老师,因为工资太低很多人不愿意干,她就一次次的上门做工作,讲述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这种状况她以忘我的姿态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及家长们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下,终于成功地建起了博山区为数不多的民办小学,(博山区税务街民办小学)她自己既是校长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又兼班主任老师,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庭责任。
建校初期,因为经费不足,通过社会集资、借款等方式筹集,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元钱,为了学校正常运转,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她有时都主动不要工资,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处处以身作则,一心扑在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中。学校规模从建校初期的只有20多个学生,逐步发展为有近千名学生的中等小学,随着每年一批批的毕业生的输送,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和学生家长们的热情赞誉,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正规校园,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后来与公立学校合并,加入了正式编制的教师队伍,她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加坚定了继续办好教育的信心,也成了我们的骄傲,当时我们在外边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家中需要什么帮助,很多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听说后都会无私的给予帮助,这也是母亲默默的付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受到社会认可的感觉,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大爱无疆”的含义!她这种为教育事业忘我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
她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有困难求助,她都义无反顾地去帮助解决。有些学生家庭困难缴不起学费就给他减免,还时常自费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等。在看到年轻的老师没组建家庭,就千方百计地物色合适的人选给他们介绍对象。学校有一个女教师是外地人,丈夫也在外地工作,一个人很孤单,怀孕后流产,也是母亲陪伴她住了好多天院,并给她买营养品等,一直到出院后还经常去她的宿舍看望慰问,她的一举一动感动了周边的教师,也逐步地稳定了教师队伍。后来,这位女老师为了表示感谢之情,写了一封感谢信,想交给主管部门,被母亲压了下来,说这是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表扬,这封信我小的时候在家里衣箱下面见到过,后来这位女老师主动要与母亲结拜为干姐妹,以示感恩之谊,确实使人感动。
她一个人既担负着学校的一切事务,又要照顾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人的生活起居,两副重担压在她身上,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用爱心默默地去做好份内的事情,从不后悔。因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平时我们的生活、学习等等一切都要靠母亲去解决和处理,所以她的家务压力也很大。
那时候家庭生活很困难,父亲每月工资收入很低,寄回家15—20元生活费,加上母亲的那点微薄工资供六口人生活,平均每人每月的生活费不足5元,那日子过的可想而知。在无奈的情况下,为了让我们5个能够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她把所有的嫁妆逐渐地几乎卖了个干净,每当卖一件嫁状看到母亲那难过的样子,我们也感到依依不舍,会有几天不太适应,总还在想那陪伴我们度过时光的家具,后来像睡觉的床和学习用的桌子这些必须的家具也是把好的卖掉,然后再换成差的,用差价来弥补生活开支,这样才使我们能吃上饭、穿上衣、上得了学,并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且逐渐长大成人。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上班很早,但回家很晚,下班后要等其他老师都回家了,她最后一个锁门离开学校,她是在尽校长和教师的职责。下班和晚饭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把学习差一些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补课,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及表现情况进行家访,向学生家长介绍孩子的表现等,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把学生的教育、培养管理好,对于有些家长下班很晚且年龄较小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将他们带回我们家指导他们完成作业,吃过晚饭后再把他们送回去,并与家长交待好情况后再离开,使很多家长深受感动。
有时候家访很晚才能回家,等我半夜醒来后,发现母亲还在灯下不是批改作业,就是缝补衣服,甚至一直到天亮。因为体谅母亲的辛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们从小就学会做饭,自己洗、补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及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苦与甜,促使我们成熟地更快一些。
生活困难时期,因为没有粮食吃,她经常饿着肚子工作,有时候喝点淡盐水,致使身体逐渐虚弱,那时候我太小不懂事,看到她的双腿轻轻一按就会出现深陷的小涡,听邻居说这是缺乏营养而导致的肾功能下降,严重的会造成肾衰竭危机生命,像这种情况社会上存在很多,政府为了减少这些症状,体恤人们的健康,对于出现水肿现象的患者,每月供应半斤糠麸饼进行特殊照顾,可她领来后自己不舍得吃,分给我们当点心,虽然每人一片,当时吃着像过年一样的高兴,哪里知道这是政府给予她的救命粮,是国家对因灾害而生病百姓的关心和关爱。
文革时期,她也因为家庭原因遭到冲击,挨过批斗、写过检查、参加过集训班,工宣队接管学校后,她的职务自然被取消。记得有一次天很晚了,还不见母亲回家,我就去学校找她,看到她用胳膊夹着手电筒,照着学校墙面上有关她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大字报,用笔记本在抄写,我问她抄这些东西干啥?她说“白天学校工宣队领导怕以后报复不让抄,我就下班后抄下来,对以后做人做事以及学校管理工作都有好处”,并用主席的话说“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吗?她这是为了以后改进工作和管理积聚更多能量,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以后也要这样做,要对得起良心才行。
每逢星期天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开始摊煎饼,基本上要坐在炉旁大半天才能摊完,因为要摊好一周的量,才能吃到下周六,不然的话就要断顿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母亲用爱心硬是撑着把我们兄妹5个养大成人,逐步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可是她老人家由于常年操劳过度,身体已经越来越虚弱,最终积劳成疾早早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她那博爱的处世哲学和善良仁慈的人格修养,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目标。
母亲的一生充满坎坷与艰辛,但也留下了很深地爱的脚印和痕迹。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一些片段,离她一生做好人、办好事,勇于担当的优秀事例相差甚远。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同事和学生,热爱家人和朋友,唯独不能很好地爱惜自己,从细微的小事窥见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大爱。
她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给许多个家庭带来幸福和快乐,培养出一批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和影响将永存我心底,母亲的高贵品质和口碑及她那公而忘私、吃苦耐劳、先人后己的博爱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1]
作者简介
孙国强,1956年出生,曾就职工商银行淄博市分行,现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