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追逐那声音

内容简介

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世界电影配乐之神

王家卫、马友友深情追忆,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

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

“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往事长存,心中有过。”

——王家卫

“我永远忘不了莫里康用‘能量、空间和时间’来定义音乐,这也许是我听过的最简明、最准确的描述了。我们真的会想念他。”

——马友友

他是世界电影配乐之神、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他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与国际影坛多位大师级导演长期合作,《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等500余部配乐作品,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其他获奖纪录,还包括11次银缎带奖、10次大卫奖、6次英国电影学院奖、4次格莱美奖、4次ASCAP奖、3次金球奖……

他曾来华举办“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挥起指挥棒。当莫里康内逝世的消息公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化界,人们无不为之惋惜悼念。

“要做好现在的事,我必须走过之前的路,因为那段路程撑起了我的文化、我的音乐个性,还有我的人格和自我。”作为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渗透着生活、音乐以及二者之间奇妙而难以预测的相互影响。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在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的“对弈”中,大师深入剖析了自己音乐思想的核心,以音乐的语言揭开了电影故事背后的真实画面。

◎ 继意、西、法、波兰、捷克等语言版本后,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 详细梳理六十余年创作历程,深度剖析创作理念

◎ 深入讨论电影中音乐乃至声音,在能量、时间、空间方面的表达价值

◎ 畅谈与大导演们的合作交往,侧面记录来自“私人视角”的世界电影史

◎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16页彩插以珍稀照片回顾大师生平,记录生涯高光时刻

◎ 独家收录最新修订的莫里康内配乐电影作品年表,以及莫里康内绝对音乐作品年表、应用音乐作品年表

本书记录了莫里康内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于2013—2016年间的对话,呈现了大师毕生音乐理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从在罗马的音乐学院接受正统教育到在德国受到先锋音乐洗礼,从立志于投身绝对音乐到为电影服务,“双重音乐人格”的莫里康内,在与莱昂内、托尔纳托雷、塔伦蒂诺等导演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不断探索音乐在能量、空间、时间方面的表达价值。一直以来,莫里康内力求重新创造电影的声音,这一次,我们将听到他为自己发声。

名人推荐

埃尼奥能够挖掘导演的“音乐幻想”,转换一下,为他所用。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十三部作品

埃尼奥的音乐就算只在音乐厅奏响也能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我们有目共见。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一九〇〇》《月神》等五部作品

幸好埃尼奥一直在我身边,他是一个手艺人,一位艺术家,一个伟大的人。

——朱利亚诺·蒙塔尔多,电影导演,与莫里康内合作过《死刑台的旋律》等十二部电影

现在我还经常说他不是普通人,是摇滚明星。他真的可以像滚石乐队一样让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

——路易斯·巴卡洛夫,作曲家

他的作品联系着世界、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完成这一切。

——鲍里斯·波雷纳,作曲家

我相信,莫里康内能够获得不论年龄、不分地域的尊重和感谢,是因为……他有能力让音乐简单而不简陋。

——塞尔焦·米切利,音乐学家

莫里康内的离去使意大利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天才艺术家。莫里康内的音乐可谓雅俗共赏,为意大利音乐艺术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

人们将永远缅怀并无限感激天才艺术大师莫里康内,他所创作的美妙音符让人们遐想、激动、思索,其作品在音乐和电影的历史长河中都将不可磨灭。

——意大利前总理孔特

我在做《赤壁》时,比如剪片时,就一直在听莫里康内的音乐,他给了我很多灵感。

——吴宇森

莫里康内的音乐是心乐,是魂乐,是你永生难忘的伴侣。

——谭盾

与您合作是我一生的荣耀!!!

——席琳·迪翁

作者简介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1928—2020),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当代创作最丰、家喻户晓、成就斐然并享誉国际的音乐大师。毕业于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小号和作曲专业,曾涉足各种形式的音乐表达。早年为录制唱片担任管弦乐手和指挥,后成为戏剧、广播、电视和电影领域的作曲家,共创作了450多首配乐作品和10多首绝对音乐作品。曾凭借电影《天堂之日》《教会》《铁面无私》《豪情四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提名,1995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2016年凭借昆汀·塔伦蒂诺的《八恶人》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Alessandro De Rosa),意大利青年作曲家。在埃尼奥·莫里康内的建议下开始学习作曲,并成为他的传记作者。曾在罗马跟随莫里康内同门好友、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鲍里斯·波雷纳学习,后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曾以作曲家、编曲家的身份,与Yes乐队的乔恩·安德森合作。目前作为自由音乐家,与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和瑞士意大利语广播电视公司合作,并担任Pastelle音乐公司的A&R总监。

译者

邵思宁,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莫里康内真爱粉,最荣幸的事是2019年赶赴罗马现场聆听了大师告别巡回音乐会。

审校者

季子赫,旅欧钢琴家,室内乐演奏家,艺术文献翻译。曾就读于荷兰鹿特丹音乐学院、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获钢琴演奏硕士和双演奏家文凭。

原文摘录

音乐之死 在一个未知的年代,一片无名之地上,生活着一个集体,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战争和冲突。时间的流逝以自然循环为准,没有钟表。穿着的衣物会随着心情变化颜色。这是一处宁静和谐的理想国,不需要政府和警察。没有仇恨也没有斗争。 有一天,某位首领之类的人物突然决定,要消灭思想混乱的唯一根源,音乐。据说是为了维护秩序和安宁,说是势在必行,事实上,这是独裁开始的标志。不仅是所有音乐,连言语上的细微变化,甚至一切跟音乐稍微沾边的响动都被禁止了。然而有一些人决意反抗,他们建成了几个秘密基地,用身边最常见的物品制造出最简单的声音,把音乐留在生活里。革命的种子开始萌芽,通过每天都在用的物品,通过每一步的节奏,通过呼吸,不断壮大。 有一天,那个大概是首领的人看到了一个幻象:当大海被染成绿色,所有人都会收到属于自己的讯息。于是所有人都赶去海边等待一个启示。最后,海水终于变成绿色,这就是大家翘首以待的讯息:海水中传来了声音,所有那些被诋毁、被遗忘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但是大家都听懂了。维瓦尔第、斯特拉文斯基、巴赫、马勒……革命的最后,音乐复苏。是音乐的胜利。 一般来说,开场的广阔风景都是通过管弦乐队的渐强演奏来突显的,而我,给大全景配的是长笛独奏。

书评

《追逐那声音》是一本关于意大利音乐大师莫里康内的自述,是他与意大利青年音乐家亚历山德罗·德罗萨之间的对话,也是他与读者的一场交流互动。我们于书中得以倾听他所讲述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何时以一名音乐人的身份参加工作,又是何时开始作曲?他是怎么从编曲转为电影配乐的?又是哪一年开始走向电影?等种种围绕着人们熟悉的音乐但却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细节。莫里康内语言之间透露着他的音乐理念和思维,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作品能被大家所理解、欣赏、认同的真实原由。

  莫里康内认为,作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各种可能性和不可预知性。实际上这名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之一的人,并非从小就显出注定成为音乐家和潜质。莫里康内小时候有两个志向,一开始是想当医生,再大一点是想当棋手。不管选择这当中哪一种,他都想成为那个领悟的精英,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位有名的电影配乐家。当然,他对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是在此之前,他单纯地没有去想过其他的可能。


  “作曲家”满足了莫里康内最主要的需求。同时,作为一名应用音乐作曲家,除了写出和文本相配的音乐,他还做到了和导演的思维保持在同一频率上,又没有完全忘了自己、忘了观众的期待。基于这样一种难得的“初心”、周全的考虑、克服的复杂因素,他的众多作品最终让电影观众感到吃惊,在影院除了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之外,还在听觉上带来了情感的渲染。

  书中,莫里康内谈及大量作品以及作品的旋律、音阶、灵感源泉、创作手法和曾有过的传唱度,甚至列释了许多对应旋律的五线谱。 创作行为是专注而冷静的,是去实现一个想法,或者其自身就是一个想法,并且同当时当刻密不可分。   音乐是一种交流和互动。有人构思、创造,有人欣赏、享受。莫里康内向我们详尽地陈述他关于音乐学习和创作的经历、他曾经历的困惑、他在音乐上的尝试、音乐的录制和唱片的发行,以及跟他合作过的音乐人、在音乐道路上对他影响较大的人,乃至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作家。

  天赋源于热爱,同样源于练习和自律。他自谦地并不觉得自己有天赋,他觉得天赋是一段过程,时间长了也能产生才华。他在工作的过程中诠释了对这份工作热爱和热情,也正是这一份热爱,使得他的作品迸发出强有力的感染力。

  音乐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加持和共鸣。很多时候,人们在荧幕前泪流满面,不只是因为影片动人的情节和真实的场景还原,还因为一种来自于背景音乐的催化,一种将人的情绪直接升华又与电影融为一体的旋律。这或许能代表着作品本身的一种张力,但它很大程度上诠释了音乐的一种魅力。而莫里康内正是属于将这种动人心弦的魅力传播开来的这类人。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他在作曲之路上基于剧本的音乐构思和他所追随的创作本能,你所能想到,甚至你想不到的音乐类型他都曾有过尝试。

  莫里康内认为,把影片中出现的物品和某个超越画面之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他把他所能理解到的概念同时呈现得具有现实意义、象征意义和音乐意义,或许这就是作品在某种定义上所表现出来的“张力”。

  诚然,对莫里康内以及他的作品不尽熟悉的读者,或许无法直接从他的言语之间感受到他在作品中那些丰富的情感和抓耳又不落俗套的表达。但在《追逐那声音》这本书中,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曾经扣动你心弦的电影原声竟是来自于这位传奇配乐大师。你再回想,若没有他神级般的配乐加持,许多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经典电影或许会黯淡几分。

  这一场阅读可以是读者与一名音乐人、一名作曲家之间的对话,也是莫里康内与我们共同进行的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联、音乐与不同领域之类的关联、音乐当中人际互动的实现,以及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在音乐中寻找自我并通过音乐实现自我的一场探究。斯人已逝,但音律永存。也许有些读者也会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就是当你看完一本书,你的思绪却无法随着书本的合上而停止,甚至你已经计划着再度翻阅它的时间。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