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送亲(乔晖)

送亲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送亲》中国当代作家乔晖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送亲

地处陕北定边县西南山这一带的农村,过去出嫁女儿时的送亲,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农村出嫁女儿,一般选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出嫁女儿的头一天下午,亲戚们和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都相聚在主家,男方娶亲的三男一女,这时也来到了女方家。一顿香喷喷的清炖羊肉黄米饭吃过后,主人就给乡亲们散发一盒三毛钱的不带咀的大雁塔纸烟,商量、安排明天送亲的有关事宜。送亲的人,一般由十六人组成,其中有两人是结过婚的妇女,专挑俊俏一点的妇女,为的是给主人撑门面,这十六个人统称为大客或尊客,把送亲的妇女称为送亲婆姨。接下来再确定送亲的马和毛驴,谁家的牲畜毛发光滑、个大膘肥,自然就进入了选圈。马是供新人骑的,没有马就用骡子代替,驴是供驮嫁妆和送亲婆姨骑的。还要选一个牵马的,俗称“拉马娃娃”,一般选新人的弟弟。娘家给女儿陪的嫁妆,大件一般是一对大红木箱子。晚上,娘家人要给男方来的娶亲婆姨交“陪送”:首饰、离娘馍馍、生活日用品、女儿的新衣服、女儿在娘家提前做的鞋垫锈的枕套之类,连同压箱钱一块装进大红木箱子里。

新人从这时开始,不许吃,不许喝,因为讲究明天“上马”到婆家,路上不许方便,不许新鞋沾地。

第二天早上天刚麻麻亮,一阵阵唢呐声,就把人们从睡梦中吹醒。主家几个窑洞的人越聚越多。吃过臊子饸饹荞面,帮忙办事的就很麻利的给马和毛驴备上鞍子,将嫁妆抬上驴背,给马和其他两条毛驴鞍子上搭上红颜色的花褥子。放炮的小孩活蹦乱跳的点燃了鞭炮,一阵叭叭叭的鞭炮,炸得院子的尘土和鞭炮的红皮纸四处飞扬,吹手的唢呐铜口对准窑洞的门,吹得很卖力,两个腮帮子随着出气和吸气,一会儿鼓起来一会儿凹下去,很有规律,惊得马和毛驴瞪眼竖耳,嘴里发出嘟嘟嘟的声音,直摆尾巴直甩头。新人见妈妈走到跟前,就淌几滴眼泪,她妈妈忙忙拿上毛巾,边给女儿擦眼泪边说:“蛋娃不哭不哭,是喜事,不哭,明天回门又能见妈妈了。”新人就不哭了。其实,这几滴眼泪,是难舍妈妈的眼泪,还是当新娘子的兴奋之泪,只有新人自己知道。这时,新人的哥哥从窑洞抱出穿了一身红衣服、头戴红盖头的妹妹“上马”,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赶“嫁妆”的人走在最前面,吹手走在赶“嫁妆”的后面,拉马娃娃双手紧紧牵着马笼头,跟在吹手后边,骑着毛驴的送亲娶亲婆姨和其他送亲的“大客”依次跟在后头。送亲队伍宛如一条长龙,在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前行。一路上,娶亲的男人,跑前跑后不停的给送亲的“大客”们发纸烟,发了纸烟又划火柴点燃,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大客”们今天是最受人抬举的一天,个个趾高气扬,喜形于色。唢呐声、鞭炮声和说笑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深山空谷里……

翻过一座座山,走过一道道梁,终于到了目的地。娶媳妇的主家早早就迫不及待的在土院墙大门外迎亲,与送亲的“大客”们一一握手,嘘寒问暖,递茶递烟。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唢呐声过后,新人的哥哥把妹妹抱下马,轻轻的放在院子里的红地毯上,一对小夫妻并排站好,面前是一个条桌,桌子上一对拴了红头绳的花瓶,压着一张红纸,红纸上是毛笔写的《婚礼仪程》。送亲的“大客”和男方的众亲戚分坐两旁。这时,负责管事的总管开腔了:“代劳的?”有人答应“有!”总管:“请把送亲的尊客,陪身起(招呼好的意思)!”有人答应:“陪身起了!”总管就扯开嗓门,口若悬河的自编自演打油诗:“陕北冬天就是寒,二毛筒子身上穿。冻得男人打颤颤,冻得女人捂脸脸。今逢喜事人心暖,男女老少笑开颜。新娘一对毛眼眼,端个则则好身段,樱桃小嘴瓜子脸,公公看了很喜欢。新郎高个男子汉,中山服装真好看,别看装得很腼腆,只盼太阳快落山。婚后好好把活干,来年就把人丁添。孝敬老人多行善,幸福生活到永远……”接着,总管又给拉马娃娃和厨师随口编了一段顺口溜:“拉马娃娃不简单,人小心细人人赞,下一道坡上一道洼,笼头双手紧紧牵。有心路上耍个懒,害怕屁股挨鞭杆……”。“厨师忙得锅台转,又做肉来又做饭。蒸了馍馍蒸米饭,做了肉菜几十碗。看见女人胡盘算,围裙让火直烧烂,有心想把围裙换,主家不给干瞪眼……”总管还真是个人才,即兴表演,手舞足蹈,诙谐幽默,足足说了有一小时,直说得满嘴起白沫子,把婚礼推向了高潮,惹得围了一大圈的三百多父老乡亲捧腹大笑。这时,只见总管喝了两口水,面向一对新人,继续主持婚礼:“最后一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互抱花瓶入洞房!”

过了一会儿,总管又高喉咙大嗓子的喊叫:“开席了!请各位尊客、贵宾、亲朋好友们,入席!”……

时过境迁。现在,几乎村村通了柏油公路,送亲娶亲都用小车,好多年没有再看到骑马的新媳妇、骑毛驴的婆姨和步行的送亲“队伍”了。心里想,以后想看那情景,只有在网上搜索一下张艺谋导演电影《红高粱》,饱一饱眼福了。[1]

作者简介

乔晖,男,大学文化,陕西定边县人,中国电信员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