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親(喬暉)
作品欣賞
送親
地處陝北定邊縣西南山這一帶的農村,過去出嫁女兒時的送親,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農村出嫁女兒,一般選在冬天農閒的時候。出嫁女兒的頭一天下午,親戚們和村子裡的大人小孩,都相聚在主家,男方娶親的三男一女,這時也來到了女方家。一頓香噴噴的清燉羊肉黃米飯吃過後,主人就給鄉親們散發一盒三毛錢的不帶咀的大雁塔紙煙,商量、安排明天送親的有關事宜。送親的人,一般由十六人組成,其中有兩人是結過婚的婦女,專挑俊俏一點的婦女,為的是給主人撐門面,這十六個人統稱為大客或尊客,把送親的婦女稱為送親婆姨。接下來再確定送親的馬和毛驢,誰家的牲畜毛髮光滑、個大膘肥,自然就進入了選圈。馬是供新人騎的,沒有馬就用騾子代替,驢是供馱嫁妝和送親婆姨騎的。還要選一個牽馬的,俗稱「拉馬娃娃」,一般選新人的弟弟。娘家給女兒陪的嫁妝,大件一般是一對大紅木箱子。晚上,娘家人要給男方來的娶親婆姨交「陪送」:首飾、離娘饃饃、生活日用品、女兒的新衣服、女兒在娘家提前做的鞋墊銹的枕套之類,連同壓箱錢一塊裝進大紅木箱子裡。
新人從這時開始,不許吃,不許喝,因為講究明天「上馬」到婆家,路上不許方便,不許新鞋沾地。
第二天早上天剛麻麻亮,一陣陣嗩吶聲,就把人們從睡夢中吹醒。主家幾個窯洞的人越聚越多。吃過臊子餄餎蕎面,幫忙辦事的就很麻利的給馬和毛驢備上鞍子,將嫁妝抬上驢背,給馬和其他兩條毛驢鞍子上搭上紅顏色的花褥子。放炮的小孩活蹦亂跳的點燃了鞭炮,一陣叭叭叭的鞭炮,炸得院子的塵土和鞭炮的紅皮紙四處飛揚,吹手的嗩吶銅口對準窯洞的門,吹得很賣力,兩個腮幫子隨着出氣和吸氣,一會兒鼓起來一會兒凹下去,很有規律,驚得馬和毛驢瞪眼豎耳,嘴裡發出嘟嘟嘟的聲音,直擺尾巴直甩頭。新人見媽媽走到跟前,就淌幾滴眼淚,她媽媽忙忙拿上毛巾,邊給女兒擦眼淚邊說:「蛋娃不哭不哭,是喜事,不哭,明天回門又能見媽媽了。」新人就不哭了。其實,這幾滴眼淚,是難捨媽媽的眼淚,還是當新娘子的興奮之淚,只有新人自己知道。這時,新人的哥哥從窯洞抱出穿了一身紅衣服、頭戴紅蓋頭的妹妹「上馬」,送親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趕「嫁妝」的人走在最前面,吹手走在趕「嫁妝」的後面,拉馬娃娃雙手緊緊牽着馬籠頭,跟在吹手後邊,騎着毛驢的送親娶親婆姨和其他送親的「大客」依次跟在後頭。送親隊伍宛如一條長龍,在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上前行。一路上,娶親的男人,跑前跑後不停的給送親的「大客」們發紙煙,發了紙煙又劃火柴點燃,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大客」們今天是最受人抬舉的一天,個個趾高氣揚,喜形於色。嗩吶聲、鞭炮聲和說笑聲此起彼伏,久久迴蕩在深山空谷里……
翻過一座座山,走過一道道梁,終於到了目的地。娶媳婦的主家早早就迫不及待的在土院牆大門外迎親,與送親的「大客」們一一握手,噓寒問暖,遞茶遞煙。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嗩吶聲過後,新人的哥哥把妹妹抱下馬,輕輕的放在院子裡的紅地毯上,一對小夫妻並排站好,面前是一個條桌,桌子上一對拴了紅頭繩的花瓶,壓着一張紅紙,紅紙上是毛筆寫的《婚禮儀程》。送親的「大客」和男方的眾親戚分坐兩旁。這時,負責管事的總管開腔了:「代勞的?」有人答應「有!」總管:「請把送親的尊客,陪身起(招呼好的意思)!」有人答應:「陪身起了!」總管就扯開嗓門,口若懸河的自編自演打油詩:「陝北冬天就是寒,二毛筒子身上穿。凍得男人打顫顫,凍得女人捂臉臉。今逢喜事人心暖,男女老少笑開顏。新娘一對毛眼眼,端個則則好身段,櫻桃小嘴瓜子臉,公公看了很喜歡。新郎高個男子漢,中山服裝真好看,別看裝得很靦腆,只盼太陽快落山。婚後好好把活干,來年就把人丁添。孝敬老人多行善,幸福生活到永遠……」接着,總管又給拉馬娃娃和廚師隨口編了一段順口溜:「拉馬娃娃不簡單,人小心細人人贊,下一道坡上一道窪,籠頭雙手緊緊牽。有心路上耍個懶,害怕屁股挨鞭杆……」。「廚師忙得鍋台轉,又做肉來又做飯。蒸了饃饃蒸米飯,做了肉菜幾十碗。看見女人胡盤算,圍裙讓火直燒爛,有心想把圍裙換,主家不給乾瞪眼……」總管還真是個人才,即興表演,手舞足蹈,詼諧幽默,足足說了有一小時,直說得滿嘴起白沫子,把婚禮推向了高潮,惹得圍了一大圈的三百多父老鄉親捧腹大笑。這時,只見總管喝了兩口水,面向一對新人,繼續主持婚禮:「最後一項: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互抱花瓶入洞房!」
過了一會兒,總管又高喉嚨大嗓子的喊叫:「開席了!請各位尊客、貴賓、親朋好友們,入席!」……
時過境遷。現在,幾乎村村通了柏油公路,送親娶親都用小車,好多年沒有再看到騎馬的新媳婦、騎毛驢的婆姨和步行的送親「隊伍」了。心裡想,以後想看那情景,只有在網上搜索一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飽一飽眼福了。[1]
作者簡介
喬暉,男,大學文化,陝西定邊縣人,中國電信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