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凌侍郎还宣州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1],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 |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
” |
— [北宋]晏殊 |
目录
文学成就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2]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
视频
送凌侍郎还宣州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古代殿试是什么样的?很严格吗? ,搜狐,2019-05-13
- ↑ 钟振振讲唐宋词:花间派的兴起,搜狐,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