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無可上人
《送無可上人》 |
作品名稱: 《送無可上人》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賈島 |
《送無可上人》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賈島詩。
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他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嚮往,以及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首聯寫明送別地點、對象及景色,頷聯寫送別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寫離別,寫氣氛,烘托情感。頸聯突出寫別後詩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內在感受,是賈詩本色。尾聯寫別後相思意。詩層次清晰,寫出送別全過程,語言質樸自然,抒情達意深摯濃郁,確可稱為「平淡」。「獨行」二句雖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劃人物心理狀態卻極為真切。[1]
目錄
詩詞正文
“ | <圭峰霽色新,
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 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 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 天台作近鄰。 > |
” |
— <《送無可上人》>,<詩詞名句網> |
譯文
雨後初晴,圭峰上蔚藍天空格外新鮮,我們為草堂寺無可上人送行。
在蛩鳴的秋天,他帶着麈尾,離開了寺院,暫別了親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獨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樹邊休息。
最終他應煙霞之約,把天台山作為近鄰。
賞析
在秋雨初晴的時候,詩人送其從弟至天台問道。「蛩鳴」承「霽色新」,見出雨後之情形,「同離寺」則接次句而來。三、四句承上啟下,一寫送,一寫別,由此過渡到「獨行」二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為歷來傳誦的名句。上句寫出堂弟孤寂地行走於潭邊,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獨的身影,在形影相弔的意境中給人以一種寂寞感;後一句寫堂弟沿途的疲憊,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無家可依的悲苦。詩句對偶工巧,造語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
這兩句,是賈島生平得意之語,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表面上看,這兩句承上離別而來,寫自己的孤獨。由於從弟離去,在潭邊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隨;幾次歇息下來,也只有樹木相伴,而從深層次來看,此聯又體觀了對佛禪的領悟。獨行潭邊,潭上之人與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價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跡。而在樹旁歇息,不過是色身而已。那麼,離別之事不須看得太重。但禪家講納於境而不滯於境,到底未能泯滅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後說:「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2]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有詩文集《長江集》。[3]
賈島的家鄉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裡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