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殷孝伯之咸易教諭
《送殷孝伯之咸易教諭》是一首明朝詩歌,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詩詞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時期也有着豐富的表現和發展。
明初的詩壇在政治背景的影響下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文學現象和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詩人們在創作中表達了時代的創傷和個人的遭遇,以及在特殊環境中產生的憂鬱與彷徨,形成了凝重悲愴的基調[1]。
“ |
聖代崇文化,賢良起草萊。 鳳鳴暘穀日,魚躍禹門雷。 匠石無遺棄,洪纖在剸裁。 咸陽秦赤縣,博士楚宏材。 話別嗟吾老,橫經羨子才。 渡江淮浦迥,溯潁蔡河開。 紅樹迎官舫,黃華映酒杯。 紀行應俊逸,覽古定徘徊。 遵陸由梁苑,馮虛自吹台。 汲京城屹屹,艮岳石巍巍。 蹋月車鳴鐸,嘶風騎卷埃。 吳音傖父訝,儒服虜人猜。 應為青山住,知懸白日隤。 解鞍依近郭,縱馬齕枯荄。 風急狐狸嘯,天高鴻雁哀。 詩情秋共澹,鄉夢曉同催。 喜見烽煙息,愁聽驛鼓槌。 虎牢悲戰骨,緱嶺覓仙胎。 岳仰嵩高峙,河看砥柱裁。 山川猶鞏固,風物亦奇侅。 雞唱函關啟,龍飛太華來。 碑亭矜漢好,浴殿吊唐災。 望極吳天末,行窮渭水隈。 別家傾菊釀,到縣動葭灰。 多士爭先迓,諸生獲後陪。 獻菹芹實豆,舍菜酒崇罍。 五傳遺經在,三餘萬卷該。 尊王明大義,抑伯黜渠魁。 寒榻皋比設,朝槃苜蓿堆。 樹萱思奉母,援柱念提孩。 有弟能調膳,何郵不寄梅。 五陵還突兀,八水自縈迴。 選勝筇扶手,遐觀笏拄頦。 壞基留宿草,斷礎長荒苔。 異域多佳處,茲游寔壯哉。 丈夫四海志,肯使寸心摧。 |
” |
— [明代]袁華 |
目錄
明朝詩詞風格
隨着明朝的發展,文學風格和流派也在不斷演變。從明初到明中葉,出現了多個文學流派和代表人物,如「台閣體」、「茶陵體」、「前七子」和「後七子」等。
台閣體: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內容多是應制、頌德之作,藝術上講究雍容典麗,缺乏生氣。
茶陵詩派:以李東陽為代表,主張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對聲調節奏掌握。
前七子與後七子:分別提出了重視真情表現的主情論調和復古、模擬、少創新的主張。其中,「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等,「後七子」包括李攀龍、王世貞等。
晚明時期,文學風格進一步多樣化,出現了以袁宏道為中心的「公安派」,他們主張直寫胸臆的抒情特徵,清新輕逸的藝術風格3。
袁宏道:倡導「性靈說」,主張在學古中貫穿作家個人的真情實感,力求學古與求真的統一。
明朝的文人詩詞經歷了從明初到晚明的演變過程,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流派。這些發展和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也展示了文人們對於文學藝術的探索和追求。通過對這些文學遺產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文人詩詞的獨特魅力和發展軌跡[2]。
參考文獻
- ↑ 第九講:明代文學,搜狐,2017-05-12
- ↑ 國學常識——詩的種類大全,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