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送王殿丞知眉山縣二首

送王殿丞知眉山縣二首

來自 國學薈 的圖片

作品名稱:送王殿丞知眉山縣二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司馬光

送王殿丞知眉山縣二首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司馬光的作品之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1]

目錄

正文

疇昔侍嚴親,俱為采服人。 游蘭已多益,得桂復同春。 風樹悲馭異,萍波聚散頻。 峽中盡遺事,何處不沾巾。

君行杳何許,萬里蜀雲西。 野色春斯近,林煙曉意迷。 天藏馬峽小,星逼劍關低。 莫使鄉愁亂,咬咬信子規。[2]

作者簡介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說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眾人所流傳。[3]

主要作品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鑑》,還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訓儉示康》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