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送秦秘監以顯謨知潼川

魏了翁(書院一景) 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 的圖片

送秦秘監以顯謨知潼川》是南宋理學家、大臣魏了翁的作品之一。

魏了翁是南宋中後期著名的書院教育家,他親自創建了兩所鶴山書院,即是建於四川蒲江的鶴山書院與建於湖南靖州的鶴山書院。魏了翁一生在教育事業方面的突出成就,便是建書院興理學[1],培養有志之才,影響並帶動了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魏了翁長期在鶴山書院主持講學授徒,因其經營有方,不僅各處學生慕其名而來,而且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鶴山學派是魏了翁奠基並由他集其大成,是宋代理學思想中尤為重要的學派,魏了翁創立的鶴山學派不僅吸取朱熹[2]理學思想、陸九淵心學思想,同時也接魏受了三蘇蜀學的某些思想,可謂是兼收並蓄,集眾家之長。魏了翁的鶴山學派,湧現了許多人才,大部分成員是蜀人。在魏了翁的這些弟子裡,有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成為聞名於世的人物,例如善於治理國家、官至丞相的游似,在學術科研方面成績斐然的高斯得、稅與權、吳泳,以及犧牲在抗蒙戰場上的高稼等等。

送秦秘監以顯謨知潼川

目錄

作者簡介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縣(今屬四川)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為兵部郎中[3],累遷秘書監、起居舍人。寶慶元年(1225年),遭到誣陷,被黜至靖州居住。紹定五年(1232年),起復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入朝任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之職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封臨邛郡開國侯。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獲贈太師、秦國公,諡號"文靖"。

督軍京湖

在出發前往京湖前,魏了翁便已考慮到督府到達前線至少要兩個月,而通過郵傳只需七日便可將信息傳遞至京湖,為防止局勢惡化,便以私人途徑發出指令"十項指令":要求自鎮江到鄂州間沿江州郡將境內隘口數、兵員數目、船隻數、統兵將佐姓名等信息上報督府以備調遣;命王旻、孟珙招納德安叛軍;作書給趙范隨宜措置,黃伯固權參贊軍事以督府議事廳一面行事措置等等。其行進的路線由臨安-嘉興-平江府-無錫縣-常州-鎮江-建康-太平州-池州-江州。在鎮江與淮東制置使趙葵、建康與沿江制置使陳韡分別會面,並沿途犒賞將士。

督視過程中,魏了翁相繼發布《榜諭沿邊將帥軍民剿賊推賞》《榜諭北軍》《書一榜諭將士》三篇布告,對提升前線軍民抗戰信心、穩定戰局有輿論引導作用。其餘戰爭動員工作在其向宋廷匯報督府經費支出時提及:"調援兵、支江淮諸軍之出迓者、犒暴露將士、勞諸處戰散之卒、給新招軍錢物衣甲軍器、賑流民、恤殘破州郡、招潰叛、造軍器、用間諜。" 其中,魏了翁還致力表彰、撫恤陣亡將士,他分別為戰死的樊文彬、高世英兩位官員上奏請求優加撫恤。在宋元戰爭開始後,面對蒙軍的進攻,發生了許多起守臣投降、逃跑等不負責事件,均州守將范用吉等投降蒙古,光化軍守臣扈斌棄城走,因此魏了翁認為"文彬守城死節,無愧張許,此而不問,何以勸忠?" 而高世英收復被德安叛軍拋棄的德安,在隨州遭受攻擊時增援途中戰死。"今諸將中,有身當事任逗撓不進者,而世英奮不顧身,慷慨蹈義。" 在戰爭中,許多宋軍將領畏懼戰鬥,觀望情緒較多。 "王鑑直以淮西賊退為詞,駐兵六安,更不前進"、"諸道援卒若至江陵近地,自顧敵眾我寡,必是蓄縮不進"。魏了翁希望通過對這兩位陣亡的將領進行優加撫恤,能提升前線廣大軍隊和將領、守臣的士氣,激勵他們為國家盡力戰鬥[4]

視頻

送秦秘監以顯謨知潼川 相關視頻

西來學校《少年中國說》《魏了翁祭詞》
百家姓:錢文忠教授分享,魏了翁與鶴山堂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國學學術發展簡史之五:宋明理學 ,搜狐,2017-11-09
  2. 朱熹,廈門市人民政府網
  3.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搜狐,2020-02-17
  4. 與民改堰的魏了翁,中共都江堰市紀委,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