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鲜于大任入成都幕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张栻继承了二程的理本体思想[1],提出天、性、心三者,名异实同,皆同体于理。
“ |
虏马昔饮江,扁舟忆同骛。 翁方为国谋,客以名义故。 安危匪前料,得失渠异趣。 淮壖渺风雪,王中有程度。 息偃多在床,君车不停驻。 初无作难色,所立讵愆素。 嗟我吴门别,风木岁徂暮。 相逢复湘城,往事忍回顾。 独余后凋心,特立凛不惧。 莫邪虽云利,宁作囊锥露。 善藏要有待,小试随所遇。 终无缺折虞,岂但走狐兔。 吾州得良牧,民力或可裕。 本根赖封殖,强索费调护。 从容试长思,取急无窘步。 作别忽草草,怀抱复谁付。 他时下瞿唐,访我林下屦。 傥於功名余,更讲末后句。 |
” |
— [南宋]张栻 |
目录
人物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2],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他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门生们的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湘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视频
送鲜于大任入成都幕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精品】二程理学微探,道客巴巴,2014-07-30
- ↑ 长沙岳麓书院——中国千年学府,古建家园,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