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适合一个人安静品读的诗词

适合一个人安静品读的诗词宋代苏轼在《与侄书》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1]

《静夜思》
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生活也是如此,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只是生活虽清淡如水,却总能激起层层细腻的波纹。日复一日,山环水绕,悠然自得间,处处皆是悦目的风景。

生活并非匆匆赶路的过程,而是细细品味路途中的每一刻。在那些平凡而宁静的日子里,不急不躁,不争不夺,却能收获岁月的温柔馈赠。

推荐一首适合一个人安静品读的诗词给你。

安静的时候,感受到细腻的美好。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26岁时,正值青春年华,才华横溢却在仕途上尚未崭露头角。于是他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在游历中,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望着天上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涌上李白的心头。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床前,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激发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促使他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诗人在夜晚凝视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景,意境深远,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集团发起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改革因遭到反动势力的强烈反对而失败。柳宗元因此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

在这一时期,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重创,生活也陷入困境。在这样的逆境中,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同时也展现自己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江雪》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柳宗元在《江雪》中,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孤寂的冬日雪景。画面中,千山万径被皑皑白雪覆盖,一片苍茫,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沉寂。在这片寂静之中,一位老渔翁独自坐在小舟之上,身披蓑笠,手持钓竿,静静地垂钓于寒江之上。四周的雪景与江面的冰寒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渔翁的孤独与坚韧。

渔翁的身影在雪景中显得格外渺小,却也格外坚定。他不为周围的寒冷所动,不为世俗的喧嚣所扰,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的逆境中,柳宗元以渔翁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了辋川别业。辋川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王维在此地度过了许多宁静而闲适的时光,并创作了大量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共同编成了《辋川集》。《鹿柴》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鹿柴》以其细腻的笔触,精心勾勒出一幅空山幽静的图景。空旷深远的山谷之中,偶尔传来的阵阵人语声,在这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落在山林间,光影交错,形成一幅幅光与影的美妙画卷。

静谧而深远的空山,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只想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诗中幽静与深远,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祥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时期,张九龄遭到李林甫等权臣的排挤而被迫下台,朝政自此开始步入昏暗。这一政治变动对王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官场生活逐渐失去兴趣,转而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恬静淡泊的生活方式。

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这首诗很可能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时创作的。

王维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林的宁静美景。诗中,一场秋雨刚刚停歇,山间空气清新而湿润,仿佛一切尘埃都被洗净,只留下一片空灵与宁静。月光如银,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苍翠的松林之上,松针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银纱。

清泉在山石间潺潺流淌,水声清脆悦耳,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中。泉水的流动不仅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更增添了一份生动与活力。读来仿佛置身于其中,让人的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山间的清新与宁静中溶解,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游历赋诗的胜地。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在经历了多次政治上的失意之后,被迫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在宣城逗留期间,他拜访了自己的族叔李阳冰,并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李白游览了敬亭山,创作了《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作品相较年轻时增添了许多孤寂之感。

诗人独坐敬亭山,看着鸟儿飞尽,孤云飘散,与山相对无言。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自在。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邱员外,即邱丹,排行二十二,曾官仓部员外郎,后选择隐居平山(或临平山)。与王维是好友。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或五年(789年),韦应物担任苏州刺史。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仕途的波折和人生的诸多变迁,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核心主题。

深秋的夜晚,韦应物独自漫步,在空旷的山野中感受着初秋的凉意。在这宁静而微带寒意的夜晚,他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友人邱员外的深切思念。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

从容书写,淡淡用墨,虽只是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却情感深沉,意味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长的韵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生活在中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内心产生了寻找一片宁静净土的渴望。战争的创伤和政局的不稳定,让他更加向往一种宁静、淡远的生活。道教的盛行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某个春日,刘长卿徒步前往山中,去拜访一位长久以来一直仰慕的道士。当他抵达道士的隐居之所时,却发现道士不在。尽管他四处寻找,却依然未能见到道士。虽寻人未果,但周围的宁静环境却让他感到心旷神怡,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道人隐居之地的清新、幽静与神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在纷扰世界中追寻心灵宁静的向往。

读来让人心生惬意,获得那份久违的宁静和淡然。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边疆战事频繁,许多士兵被征召戍边,导致无数家庭分离。

仲春时节,万物复苏,桑树枝头新叶繁茂,生机勃勃。在秦地独自生活的妻子,看到这满眼的春色,不禁触景生情,心中充满了对远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的思念。她期盼着丈夫能够早日结束戍边的辛劳,回到她的身边。

她想象着,远在燕地的丈夫,此时此刻,面对着如碧丝般柔嫩的春草,也一定会被这春天的气息所触动,萌发出强烈的思乡之情,渴望着能够早日回到温暖的家中,与她团聚。

思念之情就像那绵延不绝的芳草,无论距离多远,都难以割舍。当你思念某个人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首诗,或许能够在这春意盎然的诗句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共鸣。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唐代,隐逸文化日益盛行,众多文人墨客纷纷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山林之中,以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张志和便是这一潮流中的典型代表,他的隐居生活不仅为他带来了内心的平和,也为他创作《渔歌子》等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张志和在隐居于太湖地区时,自称为“烟波钓徒”,享受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他游历了江南的水乡,被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渔人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他向往渔人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青山在细雨中显得更加苍翠,江面上的渔舟轻轻摇曳,天空中的白鹭展翅翱翔,两岸的红桃在雨中更显娇艳。雨幕的笼罩下,渔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不惧斜风细雨,安然地垂钓,与世无争。

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可以静静地待着,不受外界的干扰,享受难得的宁静与自在。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经历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心情压抑。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柳宗元寄情于当地的山水之间,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便是其中一首。

在《渔翁》这首中,柳宗元以渔翁为象征,描绘了渔翁在山水间的自在和随遇而安的生活,传达了自己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怀。渔翁的形象成为了柳宗元情感的投射,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之后,试图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和内心的平和。

夜幕降临,渔翁将小船轻轻靠在西山脚下,在此停宿。清晨醒来时,取水燃起竹子烧火,开始准备早餐。随着旭日的升起,清晨的雾气慢慢散去,四周一片宁静,没有一丝人声的打扰。一声欸乃,渔翁摇动船橹,青山绿水的美景尽收眼底。回望天际,只见江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山上的白云在天空中悠然自得地舒卷着,诉说着自在与宁静。

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能得到释放和治愈,让人的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和恢复。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景龙二年(708年)至先天元年(712年)间,孟浩然四十岁,隐居湖北省襄阳市鹿门山。

鹿门山隐居期间,仕途失意的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及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这种心境的变化促使他创作了《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

天色渐渐暗淡,黄昏的余晖中,远处山寺的钟声悠扬地响起,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间。行人们三三两两地沿着沙岸缓缓向江村走去,独自乘着小舟,向鹿门山的方向划去。月光如银,洒在鹿门山上,使得山间的树木在夜色中显得朦胧而神秘。

夜归鹿门时,只有我和这片寂静的山林相伴,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着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夜晚的山林,让人的心灵得以彻底地安静下来,细听鸟雀的鸣叫、虫儿的低语,也可以聆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欢愉与平静。


品令·茶词》·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黄庭坚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他好品茶,与他而言,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他一腔念旧怀远的沧桑之感。这种经历和情感使得他在品茶时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了创作这首词。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闲暇的时光里,煮一壶清茶,静静地品味那流淌的岁月。就像在孤独的夜晚,对着一盏孤灯,忽然有故人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与你相会。这种难以言喻的美好,只能用心去体会,只有真正品茶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

品一杯茶,仿佛是在与一位久违的朋友进行心灵的对话,那份自在与恬淡的时光,最适合一个人静静地享受。茶香袅袅,思绪飘远,让心灵在宁静中得到片刻的休憩和满足。

石鱼湖上醉歌》·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石鱼湖,位于今湖南省道县(古称道州)附近,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山水田园之地。元结在唐代宗时期曾任道州刺史,亲身体验并欣赏到石鱼湖的美景。

石鱼湖上作序》中,元结细致地描绘了石鱼湖的自然美景和周围的人文氛围,并说明了创作《石鱼湖上醉歌》的背景。根据序文的描述,泉水的南边有一块独立的石头位于水中,其形状宛如游动的鱼,鱼身的凹陷处可以用来盛酒。湖水的边缘环绕着许多倾斜相连的石头,石头上适合人坐,湖水可以承载小船载酒,还能绕着石鱼回旋流动。因此元结将这个湖泊命名为石鱼湖,并在湖上刻下铭文,供后来者观赏。

词中描绘元结与友人在石鱼湖上饮酒作乐的场景,表达了自己淡泊仕途、向往归隐的情怀。

人生中最令人愉悦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拥有自在。

自在地品味美酒,自在地放声高歌,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他人目光的束缚。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享受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人间之美,莫过于那些细腻而宁静的时刻。想象一下,烟雨蒙蒙中,斜檐下的水滴轻轻敲打着地面,仿佛在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清澈的流水缓缓穿过庭院,带来一丝丝清凉和生机。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一片宁静的空间。独自驾着小舟,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前行,感受着时间的流逝。

人生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起伏,每一天都是一朝一夕的累积,日子在平淡中悄然流逝。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不妨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聆听花朵绽放的声音,观赏云彩的变幻。

在这样的宁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内心的平和与满足。[2]

愿君安好。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