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詠61-70首
逍遙詠61-70首 |
作品名稱:逍遙詠61-70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趙光義 |
逍遙詠61-70首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的作品之一。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1]
目錄
正文
六十一
傾依慕善易為興,卻恐人心冷似冰。 含識昭然何不達,非同物類信誰憑。 強其志節皆知有,未盡任持早愛憎。 倏忽便經閒歲月,凡間聖事可升騰。
六十二
精詳語議四門開,舒慘陽和意外裁。 遠見風塵思往事,無窮日月去還來。 樂耶指趣歸三體,周旋道理遍九垓。 賢聖人天常法則,卿雲嶺上白皚皚。
六十三
烘烘火色水中論,至寶須教鼎內存。 點化自然常在手,區分道理有玄門。 莫將容易夸言說,盡入虛無是我尊。 天動地神邪可畏,丹能飛走似雲奔。
六十四
靈草靈砂起自然,卻將非外亂烹煎。 黃牙成土堪名藥,秋石為胎本是鉛。 樂道逢來忻且喜,周知體認更完全。 陽施陰授宜消息,不識時人在眼前。
六十五
乾坤之內隱長生,藥變還丹道已成。 救世神方堪自秘,樂耶語話勿相輕。 眠雲臥水通玄識,點石為金誰辯明。 黃老身心皆得所,登壇善聽步虛聲。
六十六
達道真人見者稀,豈教容易等閒知。 陰陽遷化無非實,天地元精動合宜。 功行三千須及物,還丹九轉上升時。 忙中歲月忙中遣,我本愚來性不移。
六十七
青松本不樹蕭條,學士因何智自勞。 金水朗然明皎潔,雪山堆積就中高。 志心但覓三神藥,凡目難風萬里毫。 我獨閒吟誰解意,悠哉麗日壓靈鰲。
六十八
棲心隱逸故非常,大約恆持要久長。 清淨好為皆是益,周旋理度審安詳。 法乾馭物須平穩,順日成功自酌量。 倏忽之間堪疋配,臨時巧拙見圓方。
六十九
一受諸同氣,熙和理道平。 乘雲無滯礙,大樹種而生。 塵垢勿教染,江河順不爭。 機智潛棄用,方顯貴佳名。
七十
一身獨善欲何之,爭及衣冠解撫綏。 浮世淺清無限量,愚蒙自是不相規。 直須憑仗分明說,詰取靈源問得知。 要覓洞中閒日月,除將濟事謾非為。[2]
作者簡介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3]
歷代評價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4]
參考資料
- ↑ 趙光義 漢程網
- ↑ 「趙光義」詩詞全集 逍遙詠61-70首 詩詞名句網
- ↑ 趙光義簡介 國學薈網
- ↑ 宋史 卷五 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