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枉人山(陳永林)
作品欣賞
途經枉人山
堯帝南巡北歸時途經枉人山,以「北面而問」的大禮向身棲此地善卷求教。隨行人員不理解,覺得堯是天子,善卷是平民,何必這樣過分地禮遇他呢?堯帝連忙解釋說:「因為善卷是得道的人,不可傲視。我的德行智謀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師的大禮。這樣做合理公正。若非如此,誰又能禮遇賢者呢?」從此,善卷以「帝者師」的美稱廣聞天下。
後來,他的繼任者舜帝按照當年他曾經走過的路線來到沅水流域。古沅陵境內的大小酉山相傳為黃帝的藏書之所。因為遭遇了洪水,舜帝擔心書籍受損失,順便前往視察。途中遇見了盤瓠子孫,與其交談,頗有禮貌,絲毫沒有往日的蠻橫之態,甚感詫異。仔細盤問,才知道是善卷教育的結果。於是,舜在盤瓠子孫的帶引下拜見了善卷。
善卷告訴舜帝先帝拜他為師時,他住在沅水下游的枉渚,後來受三苗迫害流浪海濱。洪水平息,三苗遠遁,他才回歸故里。近幾年,無可消遣,忽然記起黃帝軒轅氏有書籍數千冊收藏在此山。於是,為了照看和保護這批古籍,並想通過對古籍的研究增進學問,就遷居到這裡來了。善卷告訴帝舜,「老夫到此之後,遇見人們來此觀山的,都以『善德』二字和他們細講。對那些盤瓠子孫,更對他們說明古書之寶貴,不可毀棄,又教他們識字,以便讀書,民風居然一日日變好。」帝舜君臣聽了,連聲稱讚。帝舜為善卷不遺餘力保護古籍,終身致力於啟發民智、弘揚民族文化的崇高品行所深深感動。於是,他再三表示要將天下讓給善卷。可是,善卷不僅不從,還說道:「余立於天地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宇宙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舜見善卷說得情真意切,無法勉強,只得惋惜北行。善卷卻擔心舜帝再來強勸,不久,離開了與舜見面的小酉山石洞,向亂石山中遁去,世人便不曉了其下落。
著名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據說說的就是善卷。
關於善卷的去處,史學家處心積慮地研究給出了多個版本。而我們追尋的足跡首先在單縣停了下來。儘管出類拔萃德高望重的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但從地理志上講那裡已經是齊魯邦統的「率土之濱」了。
善卷的魅力首要的在於他宏璉卓傑的自由精神和活出了尊嚴的高尚人格。
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有關善卷的記載,雖非汗牛充棟,確也蔚為大觀,本文恕不累牘。然而,善卷拒受舜禪、避而不仕、躬耕自食、怡然自樂的高潔形象,心燈皎芳,矞皇昭泰,「翱翔忽荒上」,始終「昌光出軫,五星聚井」,敷腴屹立於華夏自由精神之林,為世人所景仰,至今長盛不衰,以致被共奉為隱逸超擘。自古迄現,包括莊子、荀子、《淮南子》、劉禹錫等在內的無數名家都對善卷的功績給予了高度的概括與評價,一致認為善卷計有——重義輕利之德、重生之德、獨善之德、輕名務實之德、敢諫善諫之德、崇尚自由之德、就利辭害之德、勤勞之德、中庸之德、順應時勢之德、守秉性之德、耿直之德、教化帝王百姓之德、使貪廉懦立之德、果敢之德……
由此不難看出善卷品格之光譜色澤的崛凡拔粹,金聲玉振。善卷,那高貴的額頭以平民獨立精神的姿勢嵌入了中國的天空,閃爍的光澤意味着文化帝制永遠的湛藍、窈藹和寧靜,飄揚成着自由民主的巨纛,化作大鵬翼若垂天之雲,「飛兮振八裔」,水擊三千,扶搖直上九萬里……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還贈與了我們甄測其身後所有季節或晴或陰的讖示!
作者簡介
陳永林,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