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通用拼音

通用拼音,是中國台灣地區的一種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余伯泉在1998年發表,後經數次修正,於2000年由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宣布使用,並取代原定改用的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台灣當局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為基礎的統一譯音政策,但並未強制要求使用。2008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將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有個略去 f 而使用 v(注音符號:萬)的音標版,可能原先用於客家話,但實際上拼讀國語時無用。

目錄

目錄

拼音方案

優缺點

拼音方案

拼音符號

聲母:b、p、m、f、d、t、n、l、g、k、h、ji、ci、si、jh、ch、sh、r、z、c、s

韻母:a、o、e、-i、-u

連韻:ai、ei、ao、ou、an、en (-in;-un;yun)、ang、eng (-ing;-ong;yong)、er

y,w,yu 作為結合音— yan、wan、yuan 的開頭使用。

特徵[1]

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有部分相似性,但是一些輔音不同。

差異

漢語拼音的 q、x、zh 為通用拼音的 ci、si、jh 。(所以通用拼音不用q和x)

在漢語拼音中代表支思韻[ɿ][ʅ]的 i(舌尖元音,不是零韻母,參見王力先生《漢語語音史》〈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44—546頁元音[ɿ][ʅ]的產生)在通用拼音中使用 ih 。所以漢語拼音的 zhi、chi、shi、ri、zi、ci、si ,在通用拼音中即改拼為 jhih、chih、shih、rih、zih、cih、sih 。

漢語拼音的 en、eng ,在通用拼音中,以下情形拼法有所差異:

連韻eng 接於韻母f- 、w-(風、翁)拼音時之後,改拼成 ong 。

wen(文)改拼成 wun 。

yu 及以其開頭的結合音,接於韻母 ji- 、ci- 、si- 之後,仍使用 yu 銜接韻母,完全不使用 ü(在漢語拼音中音同「玉」),但韻母皆需將 i 去除。例如 jyu(居)、syue(雪)、cyuan(全)

韻母 ji- 、ci- 、si- 與連韻 yong 結合時,去除韻母的 i ,但保留連韻的 y 。例如漢語拼音的 yong(永)和 jiong(窘),在通用拼音中即拼為 yong(永)和 jyong(窘)。

原本縮寫的 iu(「六」的尾音)和 ui(「灰」的尾音)回歸為 iou 和 uei 。(過去實際上不常如此拼寫,不過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已統一規範。)

標記符號

聲調符號與注音符號相同:一聲沒有符號,輕聲有一點。

地名第二個漢字音節以 a、o、e 為首時,前面以短劃連接,如 Da-an(大安)。除了地名,同個字中的音節也可以用短劃分開。例:漢語拼音的 liánzìfú (連字符),通用拼音拼為 lián-zìh-fú 。

一般如果單詞的音節可能不明,也可以用撇號分開音節。例「Jian」難以看出是「吉安」或「簡」,可用「Ji'an」表記。

規範化

1977年9月7日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雅典)認為漢語拼音方案在語言學上是完善的,於是推薦用該方案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的國際標準。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發出通知,以漢語拼音方案的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又發出國際標準ISO7098《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文件,也規定拼寫漢語以漢語拼音為國際標準。從此漢語拼音方案廣泛通行於世界各國。藏書量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首先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漢字的譯音系統。

20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學者為了在科技文化、學術資料交流方面與世界接軌,便於國際化,信息化,經過長期醞釀,充分考慮,於1999年由台灣當局行政主管部門議決,採用大陸的漢語拼音法,並擬定於兩年後,將漢語拼音列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當時,港澳各大報刊都報道了這一消息。

2000年台灣大選之後,有少數人主張改變過去的決定,要求用通用拼音來取代漢語拼音,於是在台灣觸發了異常激烈的持續幾個月的引人注目的「拼音大戰」。當時,台灣以及海外的很多學者都是反對以通用拼音取代漢語拼音的。他們認為原計劃是經過許多專業人士的研究討論而作出的決定。漢語拼音方案世界通行,國際公認,採用它,便一通百通,在信息公路上可通行無阻,而通用拼音則從學理上看,尚不成熟,還有待檢驗,且無通用價值可言,採用它將陷入難以走出台灣的窘境。

優缺點

當初設計通用拼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貼近台灣人的發音習慣,並去除漢語拼音中不符合英文讀寫習慣的聲母( x、q ,因為x在英文中一般拼作ks、q拼作k)。對於完全沒有學習過漢語拼音的外籍人士而言,可能比較容易閱讀。但jh(相對於漢語拼音的zh)在英文中完全沒有此種拼法,導致發音的困難(漢語拼音的zh則在韋氏音標中有此音)。

去除了 x、q ,分別以 s、c 取代的結果,卻也造成 s、c 用於兩個以上聲母的情形,增加區分麻煩。例如,在漢語拼音中拼為 xi 的,在通用拼音中拼為 si ;但在漢語拼音中拼為 si ,在通用拼音中只好改拼為 sih 。看到 s 的時候必須根據後方的韻母去判斷。

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中皆以連韻eng 結尾的「風」、「瓮」音,在台灣普遍有念成連韻ong結尾的現象。通用拼音將feng、weng改拼為fong、wong,不過其他輔音(聲母)開頭的仍以eng 結尾,因而存在拼法不一致的問題,學習者必須當作特例記憶。

2008年9月16日,台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提案,確定未來中文譯音政策將改採漢語拼音,不再使用民進黨政府6年前決定的通用拼音。持續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參考資料

  1. 通用拼音,搜狗, 201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