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道德上帝与人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道德上帝与人》,类别:文化思考,作者:何怀宏。

圣经》中的“上帝”源于希伯来文[1]“Elohim”,作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认为可以用来翻译“Deus”;后来,他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圣经》中“Deus”的含义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来翻译。之后马礼逊采用“神[2]”一词进行翻译。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上帝”被广泛使用。

目录

节选

第五章上帝的问题——

一、成为问题的上帝

海因里希·奥特(H.Ott)说:“今天,谁要谈论上帝,谁要思考上帝问题,他就必须明白一点:上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打上问号了。”他说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这个时代不再理所当然地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这个“被打上问号”也可以指,恰恰这个时代有责任带着特别的迫切感去追问和探索上帝的真实性。1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深沉地陷入了这一矛盾: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必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但在有过对上帝的经验的西方世界里,人又那样苦苦地寻求上帝,暗暗地渴望上帝,那怕有时是采取怀疑和否定的形式,也在怀疑之后仍然感到隐隐的不安,在激烈否定的同时又有一种撕裂自己肌体般的惨痛。即便如伏尔泰、费尔巴哈所言,上帝是人自己把他造出来的,是人自己的投影,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当造出一个上帝,但人类为什么一定要造一个上帝呢?为什么在激烈的社会和宗教批判之后人又仍然常常要寻神呢?此正如伊凡·卡拉马佐夫所言:问题在于人类竟然会有上帝的观念,会有寻求上帝的思想,是人类竟会对没有上帝感到不安。“上帝果真存在倒不奇怪,不稀奇了,稀奇的是这种思想──必须有一个上帝的思想──竟能钻进象人类这样野蛮凶恶的动物的脑袋里,而这种思想是多么圣洁,多么动人,多么智慧啊,它真是人类极大的光荣。”2

然而,这种寻求又依然是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我自觉不自觉并为之痛苦了整整一生的问题,就是上帝的存在!”3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最亲近的日子里,他也不同意别林斯基对基督的否定。然而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感到了时代的倾向,这种倾向就象夜访伊凡的魔鬼所言:“在这个时代信仰上帝是开倒车,我是魔鬼,相信我总可以吧。”4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4年2月结束苦役后给冯维辛娜的一封信中写道:“因为我自己经受和体验过这一切,我才敢于向您说,在这样的时刻,谁都会象‘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样渴求信仰,而且会获得信仰,主要是因为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我向您谈谈自己,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这种对信仰的渴望使我过去和现在经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对的论据越多,我心中的这种渴望就越强烈。可是上帝毕竟也偶尔赐予我完全宁静的时刻,在这种时刻我爱人,也认为自己被人所爱,正是在这种时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的信条,其中的一切于我说来都是明朗和神圣的。这一信条很简单,它就是,要相信: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善的了,不仅没有,而且我怀着忠贞不渝的感情对自己说,这决不可能有。不仅如此,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确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

......

目录

未分卷

目 录 第一章 作为问题的思想 第二章 个人行为的道德问题 第三章 集体行为的道德问题

第五章 上帝的问题 第六章 人的问题 第八章 时代与文明 生命与自由—帕斯卡尔

生命与自由_萨特 后 记

参考文献

  1. 希伯来语简介,豆丁网,2010-05-01
  2. 中国信仰里的“神” ,搜狐,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