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沒身不殆
目錄
《沒身不殆》
作者
李耳(約公元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譯文
儘量達到虛無的狀態,老實地靜守着。看到萬物一起發作,我以此觀察事物的往復變化。事物如芸草一樣生生死死、死而復生,都還要回歸它的根本。歸根就安靜下來了,安靜下來就可以恢復生命。生死命運的往復變化也是常理,知道這是常理不遂人願就明智。不知這是常理,不可違而為之,必遭不幸。知常理規律則能從容應對,適宜從容能有功績,集功累德乃能保全性命,全身養命乃能享天地自然之福,天然就是道,遵道而行就能持久,一點也不會給身命帶來危害。
導讀
心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做到「觀復」。宇宙從始點運行到每一個「我」的整體過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條邏輯軌跡,可以稱之為「根我」;而每一個「我」反溯至宇宙始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條邏輯軌跡,可以稱之為「我根」。軌跡「我根」與軌跡「根我」若能夠重合起來就可以說達到了「觀復」的目標。如果人能在邏輯上完成「我根」的軌跡,又能夠再在這個基礎上完成「根我」的軌跡,就可以叫作「復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軌跡,也可以稱之為「始終」的軌跡。宇宙的運行在邏輯上就只有「始終」(命)一種方向。然而,人的邏輯卻可以在「始終」的軌跡上反反覆覆。如此反覆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點,還能最終認識到宇宙整體的情狀。宇宙整體可以用「道」字來統稱,這個「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來作「等量代換」,即有:常﹦容﹦公﹦全﹦天﹦道﹦久。
出處
《沒身不殆》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