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林鎮是一座有着11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古為商賈重鎮,物阜民豐,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素有"小南京"之稱。位於湖南省寧鄉市東南部,湘江下游一級支流靳江河穿鎮而過,沿岸阡陌縱橫,植被豐茂,綠帶環抱,麒麟山 、獅子山分立兩岸,山水田園景觀渾然天成,得天獨厚。唐代詩聖杜甫流寓長沙時,曾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等千古名句。舊時境內不僅有"寧鄉十景"之一的"石柱書聲",還有源自明萬曆年間的"道林八景"。

鎮域交通區位極為優越,G354國道、S219省道、S326省道以及道善、道仙等公路縱橫交錯,貫穿東西南北;G0421許廣高速與S50長芷高速在此交匯,道林互通、南谷互通、花明樓互通均可便捷到達。[1]

目錄

簡介

詞條專區:道林、道林市、道林區、道林古鎮、道林社區、金華村、靳水村、善山嶺村、鑫星村、華鑫市村、河東新村、龍泉湖村、石金村、道林鎮農貿市場、獅子山麒麟山、新埠頭水閘、靳江河、石靈橋、石柱書聲、宗師廟、道林八景、道林節義祠、謝英、魯滌平、魯志吾、陶森甲、魯實先、周家樹、成邦傑、許聞道、許抱凡、羅裕庭、崔合美、蔣沛昌、黃立隆、黃湘南、黃本騏、黃本驥、黃之瑄、黃本齡、周達武、羅裕庭、陳敦和

專家論述

道林,由春秋古國--道國而來,因"道人之林"而得名。

道林古時水運昌盛,曾有過"風帆招招,商賈云云,店鋪連連,人潮擁擠"的繁華景象,歷史上以"商賈重鎮"著名,素有"小南京"之稱。唐代詩聖杜甫流寓長沙時,曾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等千古名句。

道林人文底蘊深厚,相傳宋處士謝英因不滿奸臣秦檜當權,不仕而隱讀,以林抱道,取名道林;卒葬於此,遂地以人名,名傳千載至今。

道林

《〈 嘉慶志〉、〈同治志 〉》載:道林,在縣南七十里。宋處士謝英隱居處,卒即葬焉,以英抱道,名道林。有市,距湘潭、善化兩邑界。當各縣查緝竊賊嚴緊時,多竄聚此地,出沒無定。本處居民紳士呈官,竭力捕逐,遂得無患。

古邑鋪市

道林市,舊"寧鄉鋪市"之一,街區倚山傍河呈帶狀分布。市中商鋪雲集,廟宇眾多,香火鼎盛。

《崇禎府志》載:道林市,縣南七十里。通湘潭大道,原有公館鋪遞。

《嘉慶志》載:道林市,在縣南八十里。市西為半邊街,街中有王靈官殿,又有古屋,磚石猶存。水陸俱通湘潭,貿易較盛他處,出麯酒甚佳。《同治志》載:道林市,在縣南九十里。市西為半邊街,中有王靈官廟,又有古樓。水陸俱通湘潭,貿易較盛他處,出麯酒(詳:水類)。道光戊申(1848),邑紳周含萬獨修市中石路里許。咸豐辛酉(1861),監生蔣廷楨募修上下兩頭石路,共八里。《民國志》載:道林市,在靳江北,距縣九十里。分上節、下節、半邊各街。水陸俱通湘潭,貿易較勝他處,全市商店百餘家。道光戊申(1848),里人周含萬獨修市中石路里許。

建制沿革

(元代)

元朝初期,寧鄉縣屬潭州路;天力二年(1329)三月初九,改屬湖廣行中書省湖南道宣慰司天臨路。

(明代)

寧鄉縣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長沙府。道林鎮隸屬秀士鄉。

明嘉靖《長沙府志》載:明代寧鄉縣有五個鄉,分別名為釋褐鄉、崇德鄉、浮丘鄉、溫泉鄉、秀士鄉。其中,秀士鄉,以宋處士謝英故里而得名。在縣東南九十里,領四都、里。如:秀士鄉謝英里十區宗師廟南獄大王杜家坪即為今天的寧鄉市道林鎮華鑫市村杜家坪組。(出處:源自明代《寧鄉夏氏族譜》)

東湖塘鎮

(清代)

寧鄉縣清屬湖南省長沙府。道林鎮、大屯營鎮隸屬石柱四都(寧鄉四都/寧邑四都)。

寧鄉,古有六十七都;明末,凡十七都二坊。

順治十一年(1654),並十七都為十都,即:獅顧一都、飛鳳二都、玉潭三都、靈峰四都、湯泉五都、石柱六都、天馬七都、樓台八都、香山九都、溈山十都。

乾隆二十年(1755),因二至九都"都名"與所在"地名"不符,依次進行改名,全縣仍設10都,下設121區,436團。即:獅顧一都、龍鳳二都、洋泉三都、石柱四都、石潭五都、望北六都、湯泉七都、柳林八都、罘罳九都、溈山十都。其中,"都"下轄"區",以數字序號命名;"區"下轄"團",以地名命名。

石柱四都

舊志:並五十八都、六十一都、六十三都、六十七都為靈峰四都。查"靈峰"在縣東三十里,系一都之地,又名道山;而"石柱"正在四都,今定為石柱四都。《民國志》載:東自燒湯河,西至光明山;南自丁凌塘,北至宗師廟。東西約五十里,南北三十餘里。其山曰麒麟,曰石柱,曰高露。其水曰靳。其市曰道林。凡十區二十八團。

丁凌塘

《民國志》載:元季寇亂,生員丁九如、凌之任,共結寨自守,故名丁凌塘,又名丁凌寨。

(民國)

道林鎮,民國時期隸屬麟峰鄉。

民國元年(1912)2月,改"都區制"為"鎮鄉制",全縣將清代10都調整為5鎮7鄉1城區,下轄區、團、牌。其中,四都石柱改為高露鄉(大屯營鎮)和麟峰鄉(道林鎮)。

寧鄉縣,民國三年(1914)屬湘江道;十一年(1922)直屬湖南省。

民國十五年(1926)7月,縣農民協會廢5鎮7鄉,分全縣分為21區、560鄉。

民國十六年(1927)7月,全縣恢復原建制。

民國二十一年(1932)8月,廢5鎮7鄉及其轄區,全縣分為區,以數字序號進行命名,下轄46個鄉和1鎮。其中,第二區統原有高露、麟峰、石潭、芳儲四鄉,公所入靳之雙江口;二十五年(1936),遷黃田港。析區域為石柱、高露、靳源、古樓、石鏡、盤泉、西沖山七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春,廢團牌制,新編保甲,全縣共分885保、8782甲。其中,高露鄉轄11保,麟峰鄉轄18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8月,全縣撤區並鄉,並45鄉為25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二十九年(1940)改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1月,將25鄉調整為20鄉、1鎮。

民國三十年(1941)2月,撤銷區立5所高等小學校,於21個鄉鎮各設中心小學1所 。

民國三十二年(1943)6月28日,析麟峰鄉十三保的丁凌塘歸湘潭縣雲湖橋鎮天星村(今屬黃金村)。

民國三十四年(1945)3月,魯志吾任麟峰鄉副鄉長、代理鄉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擴並保甲,普查戶口。全縣設340保、5634甲;10月,始辦國民身份證,次年11月結束。

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全縣設335保,4936甲 。其中,高露鄉轄14保,麟峰鄉轄19保。

民國三十八年(1949)8月8日,寧鄉解放;8月26日,中共寧鄉縣委成立,李瑞山任書記;8月27日,寧鄉縣人民政府成立,張繼源任縣長,寧鄉歸屬益陽專區管轄;9月8日,全縣劃分為10個區,設立區公所,區以下沿用保甲制;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3月,縣農民協會成立;8月,廢保、甲,置鄉、村。全縣共分為11區、229鄉,4街、1452村。其中"一區"駐地石家灣,轄區為原來的高露鄉(大屯營鎮)和麟峰鄉(道林鎮)。

1952年,全縣除城關區外,其他10個區每區劃分為兩個區,共劃分為21個區,仍用數字序號命名。其中,一區區址石家灣,二區區址道林。11月20日,寧鄉縣歸屬湘潭專區管轄。

1954年5月,復改為區 。

1955年7月,全縣共分18個區、302個鄉、2個鎮。

1956年6月,撤區並鄉,全縣轄61個鄉和1個鎮。其中道林轄三仙坳、石家灣、道林、善山嶺4鄉。

1958年9月30日開始,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新建17個人民公社,下轄183個大隊,1980個生產隊。其中,道林設道林公社。

1959年4月,全縣調整為372個大隊、2311個生產隊。

1961年8月24日,恢復區鎮建制,調整人民公社規模 。全縣設16區1鎮,公社由17個調整為72個。其中,道林設道林區,下轄道林、善山嶺、石家灣、三仙坳4個公社,59個大隊,1529個生產隊。

1962年12月5日,寧鄉縣復屬益陽專區。

1969年12月,全縣共分為12區1鎮,下轄74個人民公社。其中,道林區駐地刁子塘。

1983年7月1日,寧鄉縣歸屬長沙市。

1984年5月,全縣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建制,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5年6月,析道林鄉部分地增置金華鄉。

1990年,全縣劃分為12區1鎮,下轄72個鄉和1個區級鎮、4個鄉級鎮,914個行政村,12420個村民小組,16個居民委員會,98個居民小組。其中道林區下轄道林 、金華 、善山嶺 、石家灣、三仙坳5個鄉,59個行政村 、832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委員會。

《寧鄉縣誌》中的1990年行政區劃表 1993年10月,撤銷道林鄉恢復"道林鎮"。

1995年5月26日,寧鄉縣召開撤區並鄉大會,全縣撤銷12個區公所,將原77個鄉鎮並為32個鄉鎮,即15鄉17鎮。其中,新道林鎮由原來道林鎮 、金華鄉 、善山嶺鄉合併而成,全鎮下轄3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

1998年9月,區劃調整,全縣共分35個鄉鎮(其中17個鎮、18個鄉,含3鄉1鎮辦事處和保留原建制的3鄉),915個村,12個居委會。

2004年底,寧鄉縣進行村級區劃調整,全縣行政村由2002年的908個調整為392個,40個居委會調整為33個社區。其中,道林鎮由原37個村(社區)合併為15個村(社區)。

2011年,全縣調整為33個鄉鎮(21個鎮、12個鄉),下轄375個村,47個社區。

2015年底,全縣部分鄉鎮及村級區劃調整,全縣有4個鄉、21個鎮、4個街道,轄364個村民委員會、54個社區居委會。其中,道林鎮由原15個村(社區)合併為9個村(社區)。

2017年4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12月3日,寧鄉市成立大會舉行,寧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市紀委將相繼揭牌。

2021版寧鄉市行政區域圖

行政區劃

1995年至2004年底

轄:道林居委會(道林社區)、道林村 、天龍村 、騎龍村 、金獅村 、龍塘村、洪江村 、福星村 、共同村、成德村、港口村、西塘村 、林塘村 、河清村 、荷花村 、石壁壠村 、獅子山村 、清水村 、新湖村、大界村、莘田灣村 、金華山村 、歧界村 、石壩寺村、湯家塘村 、人字沖村 、善山嶺村、燒湯河村、尹家壠村、楓林村 、清湖村 、雙武村 、田心村、烏石村、蘇光村 、雙雄村、長寧村

2005年初至2015年底

轄:道林社區 、奇石村、金華村、靳水村 、富豪村 、河清村、燒湯河村 、啟仁村 、壠楓村 、善山嶺村 、鑫星村、華鑫市村 、天石村 、清石村、盤龍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道林鎮位於湖南省寧鄉市東南部,地理座標介於東經 112°39′-112°47′,北緯 27°55′-28°06'。東及東南鄰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南接湘潭縣雲湖橋鎮,西與花明樓鎮(西北)、大屯營鎮(西南)交界,北與嶽麓區蓮花鎮,含浦街道乾子村(東北)毗連 。東西最大跨度14.482公里,南北縱長19.885公里。

地形地貌

道林鎮屬丘陵地帶,地勢西北與東南較高,中部為沖積平原。其中,西北以丘陵、山地為主;東北、東南以丘陵為主。境內山脈眾多,山脈均屬于衡山余脈。衡山山脈自嶽麓山西來,由黃茅大嶺延伸入境。境內最高峰為黃茅大嶺,海拔409.96米。

水文特徵

靳江河,俗稱靳江或靳水,古稱"瓦官水",為湘江下游一級支流,以"水急灘多"著稱。早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曾記載。《水經注》曰:"湘水又北,左會瓦官口水,湘浦也。"據考證,古代這裡曾是燒制磚瓦的集中地,政府在此置有瓦官,故名"瓦官口水"。

靳江河發源於湖南省湘鄉市金石鎮狀元村,由多道山水"積水成溪",經寧、湘邊界狀元塔入寧鄉市東湖塘鎮麻山村。靳江河自西向東流經寧鄉市東湖塘鎮、花明樓鎮、大屯營鎮、道林鎮等地,經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長沙市嶽麓區含浦街道、學士街道、洋湖街道、嶽麓街道,然後於長沙嶽麓區的柏家洲附近匯入湘江。靳江河主河道流經道林鎮境內12.530公里,途經道林社區、靳水村、河東新村、龍泉湖村。在上游靳水村季魚組修建有新埠頭水閘及水利發電站,於下游龍泉湖村燒湯河組出境,沿途有水量較大的燒湯河水、燒湯壩水、港口河水、和尚橋水、邊山壩水、竹山壩水等幹流以及若干小支流匯入靳江河主河道。

氣候特徵

道林鎮屬於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比較強烈,冷暖空氣的交替比較明顯。特點為四季分明,水熱充足,寒冷期短,炎熱期長,寒潮頻繁,回暖較早,秋季氣溫呈階段性急降。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無霜期275天,年平均降雨量1384.2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81%。由於土 、光 、熱 、氣 、水等條件優越,有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

自然災害

1954年7月18日,山洪爆發,房屋被毀,全縣71個鄉受災;同年12月,連降大雪,遍地冰凍。

1955年3月12日,寧鄉遭受大風襲擊,倒塌房屋多間,全縣203個鄉受災。

1963年5月8日,普降暴雨,山洪爆發,全縣74個公社受災。

1964年7月24日,狂風襲擊道林 、壩塘 、雙江口等區的11個人民公社。

1966年9月,秋旱,全縣有41萬畝晚稻受災,其中7萬畝失收。

1969年7月,暴雨成災,為寧鄉近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洪水。全縣74個人民公社和城關鎮受災。

1990年6月6日至6月16日,全縣連降三次暴雨,靳江河沿岸農田被淹,民房進水。

1994年5月1日,突降暴雨,降雨量達59毫米,風力九級。

1995年6月22日至26日,連降暴雨,靳江河兩岸受災。

1998年,氣候反常,暴雨成災,各鄉鎮引發罕見洪澇災害。

2008年冬,冰凍災害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積雪嚴重,供電線路受損致使大範圍停電。

2010年6月19日,暴雨致使山塘、水庫、靳江河水暴漲,低洼處被淹。

2011年1月1日開始,全縣出現大範圍長時間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

2012年7月16日,普降暴雨,多處受災,民房進水,農田被淹。

2013年5月14日,迎最大暴雨,降雨量達140毫米,導致道林鎮9處堤壩損壞,長度達500米,緊急轉移村民76名。受災人口達400人,倒塌房屋21間,無一人死亡或失蹤。

2015年6月21日,大水,靳江河水齊堤,低洼處河水倒灌。

2016年7月4日,大水,沿江部分農田及房屋進水;7月18日,持續強降雨,致使河水暴漲漫堤,致使靳江河沿岸農田及房屋悉數被淹。

2017年6月24日,暴雨傾瀉而下;6月25日,河水漫過河堤,低洼處一片汪洋;6月26日雨停,洪水開始緩慢消退。此次洪災,道林鎮受災人口11000餘人,倒塌房屋28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0990畝,公路中斷17條次,損壞堤防500餘米;6月29日開始至7月2日凌晨,風雨交加,暴雨持續不斷,導致河水暴漲,遭遇六十年一遇大洪水;7月2日上午八點,陽光普照,洪水開始消退,至傍晚時分,已回落到正常水位。此次累計降雨量超300毫米,超歷史同期水位1.2米,集鎮水位最高達到了3米,全鎮受災人口達2.23萬,房屋倒塌959間,農作物受損2.1萬畝,煙葉受災2156畝,道路損毀20.4公里,直接經濟損失達1.6億元人民幣。

7月10日,洪災過後,大範圍連續出現四十多天高溫酷熱桑拿天,導致洪災過後出現旱情。

資源條件

道林鎮素有"耐火材料之鄉"的美譽,其境內矽砂、白雲石、海泡石、鎂質泥等特種稀有非金屬礦藏豐富。其中海泡石的精深加工項目尤為突出,該鎮境內的海泡石儲藏豐富,品質較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生產的海泡石粉已廣泛用於複合肥、飼料、鑄造、電焊條、橡膠、鑽井、藥物、美容、陶瓷等方面的粘合、稀釋、補強。隨着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將海泡石進行科學的精細加工,可更好的發揮其吸附、催化、流變、抗鹽、脫色等特性,加工的效益將呈數十倍的增長,前景十分廣闊。

道林鎮還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是歷史著名的糧油豐產區,道林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在黃土地上大寫風流。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適時制定強力推進"特色強農" 戰略,不斷在"突出產業特色,鞏固產業基礎,打造產業規模,提高產業效益"上下功夫,形成了奶業養殖、瘦肉豬養殖、花卉苗木栽培、烤煙生產、米業加工等成本低見效快的特色產業,推動地方經濟滾動式發展。

享有天然淡水養殖場之稱的靳江,是湘江下游的一級支流、四季不斷流。橫貫道林鎮境內十餘公里,現在利用靳江淡水網箱養殖所占水面僅靳江的四分之一,此外還有上萬畝山塘、水庫水面,年可產各種名貴魚3000噸。

道林鎮有水田5萬畝,山地8萬畝,土地肥沃,陽光充足,雨水勻稱,可建立面向長株潭市場的大型無公害蔬菜基地。

人口數據

1990年,總人口100495人(注:含同屬道林區管轄的石家灣鄉 、三仙坳鄉)

2000年,總人口5450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5年,總人口53971人

2010年,總人口55391人,出生572人,死亡325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2013年,總人口55905人,出生771人,死亡417人

2014年,總人口56302人,出生700人,死亡434人

2015年,總人口56618人,出生758人,死亡492人

2017年,總人口58823人(2017年) 。

2018年,總人口59447人

民族特色

道林鎮主要民族以漢族為主,占全鎮總人口98%以上。

特色美食

自古以來,在民間,家家戶戶就有製作傳統美食的習慣,一直沿襲至今。比如甜酒(醪糟)、貓魚(腐乳)、鮓魚、鮓鴨……等一些列地地道道美食。

酸棗片

酸棗片,又叫酸棗糕。道林民間都有製作酸棗糕片的傳統習慣,早在清朝就已廣為盛行。其加工工藝及食材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探索與改良,味道也呈多樣化趨勢。

製作酸棗糕片的主要食材有南酸棗肉、南瓜或紅薯、紫蘇葉、紅辣椒、白芝麻、食用鹽、白糖、甘草粉。還可以根據不同喜好,不同口味,往裡面添加糯米、藠頭、陳皮等食材。

加工方法

先將南酸棗洗乾淨,倒入鍋中,加水適量,大火將其煮沸至皮開肉綻,再撈出,潷干水分。在煮南酸棗的過程中,準備好其它所需食材,如新鮮紅辣椒洗淨剁碎備用,紫蘇葉洗淨備用;

將煮好的南酸棗倒入缽里擂爛,撿去肉裡面的核,再將紫蘇葉和剁碎的紅辣椒連同南酸棗肉一起攪拌,擂成泥狀,撒上適量食鹽醃製一晚上;

將南瓜或紅薯削皮洗淨切片,加水煮熟,再將醃製好的南酸棗肉倒入鍋中,加白糖,一同攪拌,將其擂成泥狀,冷卻備用;

準備好乾淨的塑料膜鋪在桌子上,將擂成泥狀的南酸棗肉均勻攤在上面,燙成一塊塊,大約厚0.2厘米左右,之後撒上芝麻和甘草粉,在陽光下暴曬,直至兩面都曬乾;

將曬乾水分的酸棗糕片,放入鍋中,隔水蒸;

將蒸好的酸棗糕片,放在陽光下繼續暴曬,直至完全乾燥,然後密封收藏即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