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濟公 (南宋高僧)

 

 

 

目錄

濟公 (南宋高僧)

道濟和尚一般指濟公(南宋高僧) 濟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 俗名李修緣, 號湖隱, 法號道濟,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 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濟公活佛」。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 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 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 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2006年,「濟公傳說」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濟公傳說」又榮獲「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間故事」。

人物生平

濟公,俗名李修緣(一說李心遠),出生於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或1148年(紹興十八年),卒於嘉定二年(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 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 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 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 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 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 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着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出家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 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 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 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 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 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 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 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 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 此後無人再敢詬逐。

拜師 瞎堂圓寂後,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濟公到淨慈寺,拜該寺第二十代住持德輝禪師為師,升座為書記(即佛寺西序六頭首之二,負責文翰事務),僧俗四眾稱之為「濟書記」。 嘉泰四年(1204年),淨慈寺毀於大火,德輝禪師亦圓寂於火中。 為了重建淨慈寺,濟公化緣籌備木材,於是便有了「運木古井」的傳說。 淨慈寺重建後,雖有僧人住持,但都為時不長。 於是,濟公又撰文《致少林長老書》,稱淨慈寺「欲再成莊嚴聖地,須仰仗本色高人」,「敬致一函,求作禪林之主」。 不久,少林妙崧至杭出任該寺第二十九代住持。 人稱「住持得人,名藍有光」,皆出濟公之功德。

圓寂 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圓寂,得年六十,臨終前曾作一偈云: 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後人將其歸葬虎跑。遺有《鐫峰語錄》10卷、偈語榜文14篇。

家族背景=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 濟公李氏家族人丁雖不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 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今已建成一片民居),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人們還稱作「李家垟」。 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 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祖居隨着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 歷代故鄉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牆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聖跡,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縣人民政府為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牆頭復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 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台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 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游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

聖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從前生來葛藤,撈月叫得水冷。 而今抱個機關,飛入蓬萊山門。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占什麼,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像贊 道濟。 天台人。 李駙馬之後。 父茂春。 拜春坊贊善。 隱於天台。 母王氏。 夢吞日光。 生師。 年十八。 投靈隱寺瞎堂遠公出家。 得其密印。 後居淨慈。 放曠不羈。 言行叵測。 淫坊酒肆。 不避譏嫌。 時號為濟顛。 臨終作偈曰。 六十年來狼藉。 東壁打倒西壁。 於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連天碧。 入滅後。 有僧遇於六和塔下。 復附書歸。 有憶昔面前當一箭。 至今猶覺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 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 蓋天台五百應真之一也。 贊曰:不依本分。 七倒八顛。 攪亂世界。 欺地瞞天。 翻盡窠臼。 是否出纏。 逝隱天台。 盛名猶傳。

人物軼事

外俗內仁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 他曾經帶着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 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着扶危濟困的意思。 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 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是為:「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辨是非。」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 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 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 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逛水。 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 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 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 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 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 中國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 ;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畫面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 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印光大師雲: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 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 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 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 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 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 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 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 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 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 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 (下略)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 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 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 祈洞察是幸。(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復龐契貞書) 「須知傳揚佛法之人,必須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 彼見志公、濟顛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濟顛並未膺(yīng接受,承當)宏揚佛法之職,不過遇境逢緣,特為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 而任法道之職者,萬萬不可學也。而且彼吃了死的,會吐活的。 某等吃了死的,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好妄學,而且以教人乎? 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復楊樹枝居士書四)

樂善好施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 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 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恆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 其世係為:李崇矩——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 該家族有三個特點: 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 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 三是歷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 隨着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 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不拘一格 濟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煩惱覆蓋,佛性不能顯現,若殺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 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示現吃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規的約束,使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 《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詩表面上似乎是濟公為自己的不修邊幅辯護,其實,詩中更蘊涵了人生哲理: 某些人口中吃齋念佛,而其心裡卻無意向善,背地裡盡做出極不道德的事端來。 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 而且,還必須經過長時期地、持續性的考察、磨練,才能真正說明他的實質與永恆。 濟公用自己的行動,最終證明了這一切。 印光大師對濟公為何喝酒吃肉開示: 人們在看了《濟公傳》後,留下一句濟公活佛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都沒有說出濟公活佛所說的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 所以都是誤解的濟公活佛慈悲濟世的好意與善意。本人才疏學淺,難以承擔說明的重任,還是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吧,供諸位師兄與來我博客的善男信女詳知。 阿彌陀佛。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 大家可以看《醉菩提》一書。 濟公的徒弟 濟公有四個徒弟,長徒是收服的妖怪,法名悟禪。 次徒是道士改投的,名孫道全。 還有兩個人也叫他做師傅,名字分別是雷鳴和陳亮。

史籍記載

「濟公活佛」生平,最早見於四庫本《北磵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 其《舍利銘》記載了濟公的生平:「叟,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受辭於靈隠佛海禪師,狂而疎,介而潔,着語不刋削,要未盡合準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 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 天台、雁宕、匡廬、潛皖,題墨尤雋永……叟名道濟,曰湖隱,曰方圓叟,皆時人稱之。 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於淨慈。」 這是南宋的最早記載,北磵居簡為濟公師侄。 此外,《靈隱寺志》、《濟祖塔寺志》和新編的《杭州佛教史》亦有相關記載。

相關詩詞

題墨竹 數枝淡竹翠生光,一點無塵自有香。 好似葛陂龍化後,卻留清影在虛堂。

題大悲像 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 既是名為觀自在,何須拈弄幾多般。

題大佛半身像 背倚寒岩,面如滿月。 盡大地人,只見半截。

題粗齋 小黃碗內幾星麩,半是酸齏半是瓠。 誓不出生違佛教,出生之後碗中無。

臨江仙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 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飢。 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 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絕句(四首) (其一)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 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 (其三)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 遙看白鷺窺魚處,立破平湖一點青。 (其四)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湖山有感 山如骨,水如眼,日逞美人顏色; 花如笑,鳥如歌,時展才子風流。 雖有情牽絆人,而水綠山青,依然自在。 即無意斷送我,如鳥啼花落,去也難留。 閱歷過許多香車寶馬,消磨了無數公子王孫。 畫舫笙歌,何異浮雲過眼; 紅樓舞袖,無非水上浮鷗。 他人久住,得趣已多; 老僧暫來,興復不淺。 你既丟開,我又何須。 立在此,只道身閒; 看將去,早已眼倦。 咦,非老僧愛山水。 蓋為看於見,不如看於不見。

游洞霄宮 平明發餘杭,扁舟溯清流。 登岸五六里,小徑穿林丘。 奇峰聳天柱,九鎖岩谷幽。 雲根立仙館,勝處非人謀。 入門氣象雄,金碧欺兩眸。 彈棋古松下,啼鳥聲相酬。 羽衣讀黃庭,內景宜自修。 蓬萊隔弱水,九轉即可求。 坡翁昔賦詩,刻石紀舊遊。 溪山增偉觀,萬古傳不休。 我來吊陳跡,枯腸怯冥搜。 執炬入大滌,襟袖寒颼颼。 懸崖石乳滴,千歲無人收。 樵夫指岩窟,此處通龍湫。 方期過東洞,紅日驚西投。 徘徊出山去,空使猿鶴愁。

酒樓細吟 (其一) 慣會饕齋覓主人,身邊零鈔沒分文。 誰知撞見真經紀,不遇檀那怎脫身。 (其二) 平生只愛呷黃湯,數日無錢買得嘗。 今幸見君君莫阻,再求幾碗潤枯腸。 (其三) 昔日曾聞李謫仙,飲酒一斗詩百篇。 感君慨賜無慳吝,貧衲何嘗出口涎。 (其四) 自來酒量無拘管,惟有窮坑填不滿。 要同畢卓臥缸邊,告君再覓三十碗。

清早飲酒 從來諸事不相關,獨有香醪真箇貪。 清早若無三碗酒。怎禁門外朔風寒。

題洗馬池 昔日曾聞洗馬池,悠然此景在西溪。 風生水面波紋細,日上堤邊樹影低。 水底青天沉翡翠,波中明月浸琉璃。 何如花下退朝去,喜看鴛鴦戲石磯。

勸人失物莫悔 啞吃黃連苦自知,將絲就縱落人機。 低田缺水遭天旱,古果安身着鬼迷。 賊去關門無物了,病深服藥請醫遲。 竹筒種火空長炭,夜半描龍畫向誰。

止伐靈隱寺松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與山僧作故交。 滿望枝柯千載茂,可憐刀斧一齊拋。 窗前不睹龍蛇影,耳畔無聞風雨號。 最苦早間飛去鶴,晚回不見舊時巢。

火燒淨慈寺 無名一點起逡巡,大廈千間盡作塵。 非是我佛不靈感,故要樓台一度新。

下棋 無為堂上,敵手相逢。 移來一座水晶盤,傾下兩行碧玉子。 聚三掣五,奪角爭先。 靜悄悄向竹塢松軒,冷靜靜對茅亭菊檻。 排成形勢,黑叢叢萬里干戈; 擺定機關,白皎皎一天星象。 休言國手,謾說神仙。 遍九州奪利於蠅頭,布三路圖名於蝸角。 縱橫在我,敲磕由他。 個中訣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滿天下。 噫!除非有個神仙路,衝破從來七九關。

雨傘 一竿翠竹,獨力支撐。 幾幅油皮,四圍遮蓋。 摩破時,條條有眼; 聯絡處,節節皆穿。 雖曰假合,不異生成。 漫道打開有時,放下擔當雲雨。 饒他瓮瀉盆傾下,別造晴乾,藉此權為不漏天。

嘲靈隱寺印鐵牛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今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使留名在世間。

神子贊 遠看不是,近看不像,費盡許多功夫,畫出這般模樣。 兩隻帚眉,但能掃愁; 一張大口,只貪吃酒。 不怕冷,常作赤腳; 未曾老,漸漸白頭。 有色無心,有染無著。 睡眠不管江海波,渾身襤褸害風魔。 桃花柳葉無心戀,月白風清笑與歌。 有一日倒騎驢子歸天嶺,釣月耕雲自琢磨。

鷓鴣天·瘞促織 促織兒,王彥章,一根須短一根長。 只因全勝三十六,人總呼為王鐵槍。 休煩惱,莫悲傷,世間萬物有無常。 昨宵忽值嚴霜降,好似南柯夢一場。

致少林長老書 伏以焚修度日,終是凡情; 開創補天,方稱聖手。 雖世事有成必毀,但天道無往不還。 痛淨慈不幸,淨掃三千; 悲德輝長辭,忽空四大。 遂致菩提樹下,法象侵凋; 般若聲中,宗風冷落。 僧歸月冷,往往來來,如驚棲之鳥; 人出山空,零零落落,如吹斷之雲。 鼓聲已失,何以增我佛之輝; 衣食漸難,大要出如來之丑。 欲再成莊嚴勝地,須仰仗本色高人。 恭唯少林大和尚,行高六祖,德庇十方; 施佛教之鈴鎚,展僧人之鼻孔。 是以不辭千里,通其大眾之誠。 敬致一函,求作禪林之主。 若蒙允諾,瓦礫吐金碧之輝; 倘發慈悲,荊棘現叢林之色。 大小皆麵皮,休負諸山之望; 近遠悉舟車,休辭一水之勞。 慧日峰前,識破山僉崖之句; 南屏山畔,願金靈隱之光。 佇望現身,無勞牽鼻。

寄少林和尚 愚徒道濟稽首焚香致書於少林大和尚法坐下: 竊以水流雲散,容易別離; 路遠途遙,急難會面。 嗟世事之無常,痛人生之莫定。 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 目今桂子香濃,黃花色勝; 城中車馬平安,湖上風光無恙。 我師忙裡擔當,閒中消受。 無量無邊,常清常淨。 拜致殷勤,伏惟保重。 濟不慧,鑽開地孔,推倒鐵門; 針尖眼裡走得出來,芥菜子中尋條路去。 幸我師慈悲,不嗔不怪。 煩老天寬大,容逋容逃。 故折了錫仗,不怕上高平低; 被卻草鞋,管甚拖泥帶水。 光着頭,風不吹、雨不灑,何須竹笠; 赤着體,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 不募化,為無饑渴; 懶莊嚴,因乏皮毛。 萬重尋聲救苦,當行則行; 一時懶動雀剿,要住即住。 塞旁明,久非左道; 由正路,已到西天。 一腳踢倒朱山,全無掛礙; 雙手劈開金鎖,殊覺逍遙。 便寄月一之書,少達再生之好。 雖成新夢,猶是故人。 長嘯三聲,萬山黃葉落; 回頭一望,千派碧泉流。 尚有欲言,不能違反。 乞傳與南北兩山,常叫花紅柳綠; 為我報東西諸寺,急須鼓打鐘敲。 情長難盡,枯短不宣。

西歸口頌 健,健,健,何足羨? 止不過要在人前扯門面。 吾聞水要流干,山要崩陷,豈有血肉之軀,支撐六十年而不變? 稜稜的瘦骨幾根,癟癟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燕,使他安閒。 又何苦忍饑寒,奔道路,將他作賤? 見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難有; 且酸的酸,鹹的咸,人情已厭。 夢醒了,雖一刻也難留; 看破了,縱百年亦有限。 倒不如瞞着人,悄悄去靜里自尋歡; 索強似活現世,哄哄的動中討埋怨。 靈光既欲隨陰陽,在天地間虛行; 則精神自不肯隨塵凡,為皮囊作楦。 急思歸去,非大限之相催; 欲返本來,實自家之情願。 咦,大雪來,烈日去,冷與暖,弟子已知。 瓶干矣,瓮竭矣!醉與醒,請老師勿勸。

頌付沈萬法道 看不着,錯認竹籬為木杓。 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老夫重睜醉眼看。 記得面門當一箭,至今猶自骨皮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到天台走一番。

自述 南屏山淨慈寺書記僧道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 理參無上,妙用不窮。 雲居羅漢,唯有點頭; 秦州石佛,自難誇口。 賣響卜也吃得飯,打口鼓侭覓得錢。 倔強賽過德州人,蹺蹊壓倒天下漢。 尼姑寺里講禪機,人俱笑我顛倒; 娼妓家中說因果,我卻自認風狂。 唱小詞,聲聲般若; 飲美酒,碗碗曹溪。 坐不過,禪床上翻筋斗; 戒難持,缽盂內供養屠兒。 袈裟當於盧婦,盡知好酒顛僧; 禪仗打倒龐婆,共道風流和尚。 醉昏昏,偏有清頭; 忙碌碌,的無拘束。 欲加其罪,和尚易欺; 但不犯法,宣威難逞。 請看佛面,稍動慈悲; 拿出人心,從寬發落。 今蒙取供,所供是實。

入蓬萊頌 從前生來葛藤,撈月叫得水冷。而今抱個機關,飛入蓬萊山門    [1]

參考文獻

  1. 濟公 (南宋高僧),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9-8-22